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十字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常见的膝关节疾病。其中,外伤是造成前十字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因素。前十字交叉韧带损伤常常会导致膝关节不稳,若此不稳定长期存在,不仅能够增加膝关节的松弛度,还能够降低膝关节的功能。如果损伤长期未给予治疗,那么引起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风险就会大大提高。对于治疗前十字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中,前十字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其中,手术治疗不仅能够使前十字交叉韧带解剖复位,还能够使患者恢复膝关节功能,尤其对于那些年轻的或者活动量大的患者,手术效果更佳。目前,如何能够使术者根据不同的患者来选择最适合的韧带移植物是前十字交叉韧带重建术最关键的一点。骨-髌腱-骨自体移植物是目前公认的前十字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金标准,然而仍有其局限性,那就是伴有明显的肌腱位置获取痛,尤其当屈膝90°时,疼痛感更加明显。为了克服以上缺点,骨-髌腱-骨异体移植物重建术被广泛使用。但骨-髌腱-骨异体移植物仍有其缺点,就是术后韧带松弛和韧带再断裂机率增加。为了克服此问题,导师王飞教授等人将传统的单层骨-髌腱-骨移植物改良成为一种新的移植物——双层骨-髌腱-骨移植物。改良后的移植物初始强度增加,同时骨髓道内的横截面积增大,继而提高了前十字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成功率。在本次实验中,我们研究SD大鼠分别在胫骨近端隧道内和关节内的双层同种异体骨腱骨与单层同种异体骨腱骨的组织学对比研究。方法:46只成年雌性SD大鼠(月龄15到20个月),平均重量大于0.3kg,被随机分配到两组。其中,组1有24只SD大鼠,在组1中的SD大鼠行双层骨-髌腱-骨异体移植物重建术;组2有22只SD大鼠,在此组中的SD大鼠行单层骨-髌腱-骨异体移植物重建术。此外,另24只SD大鼠被作为异体移植物来源的供体动物。作为移植物供体SD大鼠,每一只的一后肢被用作为双层骨腱骨的来源,另一后肢被用作为单层骨腱骨的来源。另外,作为供体的SD大鼠要和受体的SD大鼠在年龄、性别、重量和体长等方面都要匹配。异体移植物要提早准备,并且要在-85℃冷冻储存。大体标本的组织学观察分别在8周和16周进行实施,并且分别在8周和16周,每组都要处死10只SD大鼠。我们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双层骨腱骨和单层骨腱骨的组织学对比。对于两组的大体标本的组织学评估,我们使用韧带血管化和韧带细胞化这两方面来进行组织学分析[1]。并且,在这项动物实验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大体标本的近端胫骨隧道内移植物和关节内移植物的组织学变化。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观察期间,最终有3只SD大鼠死亡,其中包括2只双层异体骨腱骨组,1只单层异体骨腱骨组。前十字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有2只SD大鼠出现感染,所以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给予排除。最后剩下41只SD大鼠(双层骨腱骨21只,单层骨腱骨20只)作为本实验的统计数据分析。关于胫骨近端隧道内和关节内移植物的韧带血管化方面,在第8周,双层骨腱骨组和单层骨腱骨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在第16周时,两组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胫骨近端隧道内和关节内移植物的韧带细胞化方面,得到的结果与韧带血管化相似,在第8周,双层骨腱骨组和单层骨腱骨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16周时,两组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组织病理学上,改良后的前十字交叉韧带重建术组(双层骨腱骨重建术)愈合要比单层骨腱骨解剖重建的SD大鼠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