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扩散是生物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生物最重要的生活史特征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扩大种群的分布区、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扩散还避免了近交和种内竞争。其进化机制包括避免近亲繁殖假说、避免竞争假说和改变繁殖地假说。本研究以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GPS卫星跟踪器和环志标识探讨了朱鹮的扩散方向、扩散距离以及年龄与繁殖扩散、种群密度与繁殖扩散、子代与其异性亲本的扩散,旨在阐明朱鹮个体的扩散模式,验证有关扩散的相关假说,为朱鹮再引入项目的规划以及科学有效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朱鹮出生扩散方向存在集中趋势(Rayleigh’s Z=6.923>Z0.05=2.948,P<0.05),平均向量229.655°±57.57°,大致为西南方向。雌、雄个体的出生扩散也存在集中于西南方向的趋势(Rayleigh’s Z=4.315>Z0.05=2.885,P<0.05;Rayleigh’s Z=3.801>Z0.05=2.910,P<0.05),平均向量分别为:224.433°±45.01°、235.14°±63.34°。2.朱鹮平均出生扩散距离为18.14±25.97km(n=19),其中雌性平均出生扩散距离(36.02±35.76km,n=8)显著大于雄性平均出生扩散距离(7.13±5.8km,n=11)(Mann-Whitney Test:Z=-2.10,P=0.04)。因此其出生扩散呈雌性偏倚型(female-biased)模式,符合“避免近亲繁殖假说”及“婚配制度假说”。3.朱鹮繁殖扩散方向是均匀分布的(Rayleigh’s Z=2.598<Z0.05=2.948,P>0.05),不存在集中趋势。雌、雄个体的繁殖扩散方向也为均匀分布(Rayleigh’s Z=1.318<Z0.05=2.972,P>0.05;Rayleigh’s Z=1.335<Z0.05=2.972,P>0.05),不存在集中趋势。4.雌性朱鹮繁殖扩散率为81.3%(n=16),雄性朱鹮繁殖扩散率为66.7%(n=21),雌雄个体扩散频率差异不显著(Fisher’s exact test,P=0.46)。朱鹮平均繁殖扩散距离为0.53±0.84km(n=73),其中雌性平均繁殖扩散距离(0.73±1.05km,n=35)显著大于雄性平均繁殖扩散距离(0.32±0.47km,n=38)(Mann-Whitney Test:Z=-2.17,P=0.03)。因此其繁殖扩散呈雌性偏倚型(female-biased)模式,符合“婚配制度假说”。5.朱鹮的年龄与扩散距离呈正相关关系(Spearman,r=0.59,P=0.04,n=73)。雌、雄朱鹮的年龄与其扩散距离也均为正相关关系(Spearman,r=0.81,P=0.02,n=35;Spearman,r=0.83,P=0.02,n=38)。即随着年龄的增加扩散距离也在增加。6.朱鹮的种群密度与扩散距离呈正相关关系(Spearman,r=0.81,P=0.01),即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扩散距离也会增加,符合“避免竞争假说”。7.朱鹮子代的出生扩散方向存在集中趋势(Rayleigh,s Z=4.179>Z0.05=2.945,P<0.05),平均向量227.837°±64.78°,大致为西南方向。其异性亲本的繁殖扩散方向是均匀分布的(Rayleigh’s Z=2.572<Z0.05=2.945,P>0.05),不存在集中趋势。说明子代在分布空间上有远离其异性亲本的趋势,避免了回交的发生,符合“避免近亲繁殖假说”。8.朱鹮子代的出生扩散距离与其异性亲本的繁殖扩散距离差异显著(Paired T-test,P=0.04),说明朱鹮亲子代之间是朝着不同方向以不同的距离扩散,可避免近亲交配的产生,符合“避免近亲繁殖假说”。9.上述研究结果不仅阐明了朱鹮再引入种群出生扩散和繁殖扩散的距离、模式及其产生机制,而且对于后续朱鹮再引入种群建立过程中生境走廊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