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也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根据跨国公司的实际,选择合适的管理本土化程度,是跨国公司本土化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有的关于管理本土化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本土化模式、本土化行为和管理本土化的方法上,对管理本土化程度的合理确定的研究较少。一些研究证明了管理本土化程度的合理确定对跨国公司提高其在分支机构所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没有就管理本土化程度的合理确定作具体分析。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需求动机和跨国公司所在国的环境制约是影响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程度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以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需求动机和所在国环境的制约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取两个变量值,可以将影响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程度确定的因素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强需求动机-弱环境制约区域);Ⅱ型(强需求动机-强环境制约区域);Ⅲ型(弱需求动机-弱环境制约区域);Ⅳ型(弱需求强度-强环境制约区域)。在此研究基础上将跨国公司分为四种类型:A型,处于区域Ⅰ的跨国公司;B型,处于区域Ⅱ的跨国公司;C型,处于区域Ⅲ内跨国公司;D型,处于区域Ⅳ的跨国公司。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确定不同的管理本土化程度将会促使跨国公司推行不同的管理本土化战略。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类型、管理本土化战略和管理本土化程度存在以下对应关系:Ⅰ型区域是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理想区域,其它类型的跨国公司努力向该区域移动,A型跨国公司倾向于积极型管理本土化战略,实现高度的管理本土化程度,处于良性均衡状态;B型跨国公司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努力从区域Ⅱ向区域Ⅰ方向移动,二是将公司从区域Ⅱ移到区域Ⅳ,实施受限型管理本土化战略,实现中等管理本土化程度;C型跨国公司可以通过重新审视和调整其战略目标,重视管理本地化,实现向区域Ⅰ的转变,实行中庸型管理本土化战略,实现中等的管理本土化程度,B型和C型公司处于动态非均衡状态;D型跨国公司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继续停留在该区域,二是向区域Ⅱ移动,实行消极型管理本土化战略,实现低度的管理本土化程度,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得出了几点对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