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有两层涵义:人的自由本性和主观能动性。人的自由本性具有本体性、超验性;主观能动性运用于经验世界,是人“改变世界”的主动性根据。必然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必然指一切能对人构成限制的存在,包括感性事物、既存理论和宗教等;狭义的必然是指以历史发展规律为根本内容的客观规律。自由和必然存在矛盾。人的自由本性和广义必然之间的矛盾是潜在的,只存在于思维中。黑格尔通过概念的运动在思维中解决了它,他认为自由就是必然。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矛盾存在于经验世界,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马克思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用实践解决了自由和必然的矛盾。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说确立起人的自由本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实证地研究人的本质和自由的实现过程。人在劳动中证明自己的本质,然而劳动的结果却支配了人。异化劳动是人的自由本质在实现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是现实的,消除异化的活动也在现实中进行。黑格尔抽象地解决自由和必然的矛盾的做法只能被归结为虚无。“虚无”对思维或理论有意义,对现实却没有意义,黑格尔从来不考虑如何“改变世界”,他不理解“感性的人的活动”。费尔巴哈放弃思辨,直观感性。但是这种直观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对象,仅仅把作为直观对象的人作为抽象的、单个的人看待,因而失去主观能动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用实践观扬弃了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同时扬弃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在实践中两者各得其所,既对立又统一。实践构成“新唯物主义”的“物”;在实践中人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是马克思在实践观基础上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客观的历史规律。客观历史规律对人构成限制,同时能够容纳主观能动性。我们过去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的理解多偏重于物质的一面,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本性的一面。历史无非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和过程。人活动的目的性体现能动性,活动的结果又构成对进一步活动的限制。当然,这种目的性的根源是物质生产等现实生活,人类只有在解决任务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生成过程中时才能提出这种作为目的的任务。仟何既存的理论(包括唯物史观的具体结论)都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被超越。剩余价值说本身也是“抽象力”思维和实证研究相统一的结果。马克思实践的本质是“改变世界”,是批判性、革命性的辩证法。辩证法用否定的眼光看待事物,在其本性上它不崇拜任何东西。马克思的以自由和必然的矛盾作为发展动力的辩证法与以彻底改变现存世界为根本性质的实践是统一的。只有在具体的、感性的“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自由和必然的矛盾才能获得真正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