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却长期沉寂在幽暗的水下。自从这些资源的价值逐渐显现,国际社会对于这些遥不可及但又迫切需要的资源的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围绕海底资源的分配与开发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从集团和国家利益出发,在海底制度设计上既针锋相对又相互让步,最终促使了国际海底制度的产生。发展中国家将建立公正合理的海底制度作为建设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部分;而发达国家则考虑希望便捷有效地获取海底资源。就关于海底制度的这一争论不仅引发了第三次联合国海洋会议的召开,并且贯穿了整个会议的议程,在198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之后也余波不绝。1967年阿维德·帕多在著名的“帕多宣言”中提出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拉开了国际海底制度设计的序幕。在随后成立的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中,发展中国家坚持建立由国际机构管理国际海底,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市场主导的资源分配制度。通过联合国大会的数个原则宣言,确立了国际海底制度的基本架构。从1973年到1982年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中,南北双方的国家集团在海底制度设计的具体安排展开争论。会议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为界限组成两大谈判集团,以协商一致来达成各项制度安排的会议形式使各方争论不断,导致会议无比漫长难以结束。在确立由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全人类共享海底资源的分配原则之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矛盾聚焦于国际海底的开发原则与条件上。尤其在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的具体生产政策、财政安排以及技术转让等问题上,南北双方各不相让。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数量上取得优势,发达国家内部分化,两大集团之间为取得一致意见相互妥协。最终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由国际组织和投资者平行开发机制为核心、以全面负责国际海底开发的国际海底管理机构为载体的国际海底资源管理开发制度。然而由于对国际海底制度的不满,部分发达国家并未加入公约,签订“互惠协定”,公开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制度相抗衡。对此公约内国家组建筹备机构,完善国际海底开发制度以期实现商业开发。然而,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加之国际社会对于发展完善国家海底制度的意愿高涨,公约体制内外的国家决定对国际海底制度予以变革和发展。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通过了《关于执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执行协定》对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的的决策程序、审查办法、技术转让和生产政策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内容的都进行了修正。这一修正使国际海底制度逐步符合市场开发的要求,据此建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成为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的组织载体。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框架中,南北国家为了以实现共赢为目标,在新的制度安排和修正中努力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开发者利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合理平衡。文章以联合国年鉴作为纲目,仔细挖掘历次会议记录中各国家集团的提案和辩论,深入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国家集团在海底问题上的立场态度和相互间关系演变。以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主线,探究南北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制度的变迁中的影响和作用,并论述当今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对南北关系和发展议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