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收入差距是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集中于在截面层次上探究性别收入差距的成因,试图从劳动力市场上寻求答案,并将其归咎于性别歧视等不可观测的因素当中。本文从家庭层面出发,在微观视角上探究男性女性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重要决策——生育,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女性在生育后的就业决策究竟是一种自愿选择还是母职牺牲。利用CFPS2010-2016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本文首先证明了生育会显著降低女性的收入,下降的幅度约为28%,是导致男女在生命周期过程中收入差距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生育对全样本劳动供给指标的回归、生育在持续雇佣样本中的回归,探究了生育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估计结果表明,生育会显著降低女性的就业率,下降幅度约为13.7%。而针对持续雇佣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生育对受雇女性的工资率并没有显著影响。但从长期动态视角来看,受雇女性的工资增长率会远远落后于男性,最终导致性别工资差距的逐渐扩大。最后,本文通过引入养育价值效用这一概念,分析了女性生育及就业决策背后的选择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学历女性而言,生育后退出劳动力市场会显著减少个体效用,生育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是一种母职惩罚的体现。对于低学历女性而言,生育后是否参与就业并不会降低个体效用,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在出台针对女性的保护政策时,应该对症下药。在兼顾女性就业权益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女性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选择,为回归家庭的女性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育儿服务以及制定对全职母亲权益保护的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