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指导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以降低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上尿路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3例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脊髓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排尿方式、病程对泌尿系感染发生的影响。2.对我院60例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或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膀胱障碍分型及膀胱容量分型。不同类型的膀胱功能障碍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处理,“小膀胱”患者行膀胱安全扩容训练至300ml(储尿期膀胱压力<40cmH20)。所有患者均进行针灸、电刺激及间歇导尿训练。间歇导尿方式按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组,对照组依据残余尿行常规定时间歇导尿;实验组依据影像尿动力学结果确定每个患者“膀胱安全容量”,用便携式膀胱容量扫描仪测定膀胱尿量,在尿量达到“膀胱安全容量”时行间歇导尿。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研究结果:1.503例脊髓损伤患者男性408例(81.13%)、女性95例(18.87%),年龄37.7±13.4岁,泌尿系并发症(泌尿系感染、尿道狭窄、肾积水、膀胱结石)发生率合计71.99%。泌尿系感染发生率60.63%占第1位。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与脊髓损伤部位(OR=1.283, CI:1.006-1.637, P=0.045)、损伤程度(OR=1.178, CI:1.001-1.386, P=0.049,)、病程(OR=1.675, CI:1.391-2.016, P=0.000)、排尿方式(OR=1.395, CI:1.256-1.549, P=0.000)有关。2.60例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残余尿实验组由299.20+166.49ml降至155.90+161.59ml,对照组由227.50±148.22ml下降至103.83+131.24ml,P=0.0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首次反射排尿时间实验组用时3.89+2.07天,对照组为4.68+4.27天,P=0.000,有显著性差异;膀胱功能重建时间实验组用时31.22+18.86天,对照组用时49.57+32.79天,P=0.049,有统计学差异;泌尿系感染对照组为1.94次/人次较实验组1.34次/人发生率高,P=0.002。研究结论:1.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泌尿系感染是第1位并发症。脊髓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病程、排尿方式是影响泌尿系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2.依据“个体化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可有效缩短首次反射排尿时间和膀胱功能重建时间,减少残余尿,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