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茂腔是流行在山东青岛、胶州、高密、诸城、安丘、五莲、莒县一带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因发展过程中有旦角唱腔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即“打冒”而得名。2006年,茂腔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突显了其艺术和传承价值。然而,在社会娱乐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近些年来茂腔的发展并不景气,前景令人堪忧。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其艺术特点,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出路,以为其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查阅史料、实地采风、唱段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从声腔类属、唱腔音乐以及语言、剧目、表演等方面,对茂腔的艺术特点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从声腔渊源看,茂腔天生就固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间性特征,由此决定了其简约质朴的唱腔风格和通俗简洁的表演形式,这是茂腔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最根本的属性。同时,它又具有相对开放、兼容并蓄、日渐丰富的艺术内涵,从而使其能得以持续发展和完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茂腔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和创新,逐渐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板式体系,形成了简约质朴、婉转悠扬的独特唱腔风格。它尤以女腔发达,特别长于表现悲伤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大量使用方言俗语、全部使用本嗓、说唱结合、巧妙运用衬字衬词等一系列演唱方法,进一步强化了茂腔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茂腔的语言生动丰富,具有直抒民意的特点,剧目题材贴近生活,侧重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演形式灵活自由,较少修饰,这些特点更使其深受群众喜爱。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归纳总结了茂腔传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即: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较强的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它是地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广大群众精神和文化生活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具有积极的教化作用,对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最后,针对茂腔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本文对茂腔艺术特点的认识,提出了促进茂腔传承发展的措施建议,主要包括:在目标定位上,要努力使茂腔重新回归民间,保持“活化”状态;就剧种本身而言,要大力推进剧目、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创新;在传承手段上,应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演员队伍;在外部环境方面,应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切实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等。总体来看,本文对茂腔这一地方戏曲剧种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挖掘,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对于更好地对茂腔进行传承发展,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活力,本文也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