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大10”和“白玉王”黄酮类化合物差异的代谢组及转录组研究

来源 :中国计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qi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椹是桑属(Morus spp.)植物的果实,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多种保健功能,被国家卫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成为开发功能性食品的优质原料。桑椹资源丰富,以色泽划分主要有红紫色和白色等不同品种,目前国内主栽的是“大10”品种,是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桑椹品种,“白玉王”等也在生产中得到很好的推广。桑椹品种的品质差异不仅在色泽,还有可溶性糖、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等。本研究选取“大10”和“白玉王”2个桑果品种为材料,利用UPLC-MS/MS和Illumina HiSeq4000等技术开展黄酮类化合物组分及生物合成差异研究,主要研究结果:
  1.代谢组分析“大10”与“白玉王”桑椹黄酮类化合物差异
  采用UPLC-MS/MS技术,对“大10”和“白玉王”成熟期果实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析,正负离子模式共鉴定出375种黄酮类化合物,如查尔酮类与二氢查尔酮类化合物26种、黄酮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91种、黄酮醇与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77种、黄烷醇与花色素苷类化合物56种。
  “大10”与“白玉王”桑椹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存在差异。查尔酮与二氢查尔酮类化合物有差异的16种,其中醌式红花苷、柚配基查尔酮、2-O-甲基臭豆醇和等根皮苷在“大10”中含量高于“白玉王”,圣草酚查尔酮、去甲基黄腐酚、胡椒碱B等在“大10”中含量低于“白玉王”。黄酮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差异的73种,其中木犀草素、桔皮素、柚皮素等在“大10”中含量高于“白玉王”,汉黄芩素、圣草酚、杜荆素等在“大10”中含量低于“白玉王”。黄酮醇与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有差异的61种,其中山奈酚、槲皮素、二氢槲皮素等在“大10”中含量高于“白玉王”,二氢山奈酚、杨梅素等在“大10”中含量低于“白玉王”。黄烷醇与花色素苷类化合物有差异的34种,其中矢车菊素、天竺葵素、飞燕草素等在“大10”中含量高于“白玉王”,无色矢车菊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等在“大10”中含量低于“白玉王”。
  2.“大10”与“白玉王”桑椹的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对桑椹品种“大10”和“白玉王”成熟期的桑椹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比2个品种桑椹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测序得到32155条基因序列,进一步富集得到3560个差异表达基因,155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GO数据库具有功能定义,537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了KEGG数据库。KEGG数据库功能注释关联到216条代谢途径,类黄酮物质代谢相关途径主要有苯丙烷类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合成,筛选到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相关差异表达结构基因54个。SWISS-prot和Pfam数据库蛋白结构注释,分析得到可能参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调控的转录因子MYB有3个MYB176、MYB116和MYB188,转录因子bHLH有2个bHLH102、bHLH227,转录因子WD40有3个WD40-227、WD40-201和WD40-231。2种桑果在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
  3.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大10”与“白玉王”桑椹黄酮类化合物的差异
  “大10”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主要途径为柚配基查尔酮,柚皮素、二氢山奈酚、山奈酚及其衍生物,二氢槲皮素,槲皮素及其衍生物、天竺葵素及其衍生物、矢车菊素及其衍生物。“白玉王”中黄酮类化合主要代谢途径为去甲基黄腐酚,柚配基查尔酮、柚皮素、二氢山奈酚;圣草酚查尔酮、圣草酚、二氢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杨梅素。“大10”中标志代谢物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白玉王”中标志代谢物为去甲基黄腐酚。
  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进行验证,“大10”果实中黄酮类合成的关键基因有CHS242、CHI147、F3’H236、F3’H375、DFR168、ANS206和GT155,“白玉王”果实中参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基因有CHI226、FLS199、FLS265和DFR215。
  4.桑椹转录因子bHLH的克隆与分析
  转录因子MYB中推测MYB176参与负向调控“白玉王”中黄酮类化合物合成,bHLH102和WD40-227同样参与负向调控,bHLH227在果实成熟转色S3中表达量显著差异,可能参与了“大10”中花色素苷途径的调控。
  bHLH102与苹果的MdbHLH33同源性92%,推测其参与了花色素苷途径调控。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bHLH102全长片段大小为2099bp,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可编码氨基酸的数量为624个,N端存有bHLH-MYC超家族,靠近C端为HLH结构域。bHLH102属于疏水性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对三级结构预测含有多个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通过上述分析,为解析“白玉王”中果实颜色消失的分子遗传机理,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放射性废水具有放射性和化学双重毒性,流动性大,渗透性强、收存量和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特别是铀矿冶大量的低放废液的有效处理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本论文围绕硫酸盐还原菌对铀污染水体中铀的还原、以及溶磷菌释放正磷酸盐矿化污染水体中铀及铅等进行基础研究。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硫酸盐还原菌产生的硫化物可与污染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金属硫化物沉淀而净化;还原后的铀酰离子与正磷酸盐形成磷酸铀酰矿化物从而
水源细菌污染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公共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传统水体消毒方法普遍存在降解效率低、适用范围有限、会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这些不利因素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备受局限。因此,开发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水体治理技术十分必要。TiO_2基可见光催化剂由于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运行成本低、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受关注。然而,TiO_2本体只能响应紫外光,使得TiO_2基可见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待进一步提升。Ag/
铁皮石斛、杭白菊、浙麦冬和浙贝母都是极具商业价值的中药材,在大规模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这些中药材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但由于种植技术的不规范加上农药的乱用滥用,使得植株病原累积、抗病性减弱,植物真菌病害爆发严重。本文在探明引起这些真菌病害的病原菌后,为每种药材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诊断多种真菌病害的分子诊断技术,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出了可以抑制这些病原真菌生长的抑菌剂,并进行了田间防效的测定,旨在为这四种
学位
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一类天然有毒代谢物或次生代谢物。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和饲料中,即使浓度很低,它们仍可通过被进食后进入人体内从而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桔青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属于霉菌毒素的一种,且可能共存于单一农产品中,造成更大的潜在威胁。因此欧盟及中国等国家已明确规定这两种霉菌毒素的法定限量值。  本论文在建立多靶标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的基础上,更换抗体标记材料建立了基于铕
学位
黄粉虫内含丰富的蛋白资源,常被称为“蛋白质的宝库”。本研究以黄粉虫为原料进行可控酶解,从水解液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抗凝血性质的生物活性肽;合成鉴定得到的抗凝血肽并对其凝血酶活性抑制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对抗凝血肽进行修饰以增强其凝血酶抑制活性,并对该抑制机理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酶促水解黄粉虫制备抗凝血肽工艺研究:选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进行黄粉虫幼虫最佳水解条件探究,采用Plac
学位
茭白是中国第二大水生蔬菜,种植区域遍布全国。茭白种植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一种不可食用的灰茭,是导致茭白减产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灰茭与正常茭的内生菰黑粉菌具有较大差异性,而菰黑粉菌是一种专一性侵染茭白的真菌,与茭白互作历史已有千年。因此基于菰黑粉菌的基因组开发茭白表型特异性的分子标记成为一种可行且便捷的途径。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可用于鉴定灰茭苗的分子标记方法,并通过田间试验证明这个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
学位
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cvHangbaiju)为“浙八味”中药材之一,原产地是浙江省桐乡市,其种苗已被国内外广泛引种。菊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刺吸为害杭白菊植株叶片和花瓣,基于本组前期的菊园叶蝉种群动态调查和叶蝉在杭白菊不同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监测,本研究探讨杭白菊不同品种抗叶蝉性能的差异。早小洋菊、晚小洋菊、异种
学位
核桃(Juglans regiaL.)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有着营养、益智、药用和食疗等多重价值。核桃乳是一款以优质核桃仁为原料加工制造的纯天然植物蛋白饮料,倍受消费者喜爱。但市场上核桃乳掺杂使假现象层出不穷,急需建立针对核桃乳等坚果饮料的实用、快捷、准确的真伪鉴定方法。因此,本研究以市售常见的10种坚果及非坚果大豆和9种不同品牌的核桃乳及1款山核桃乳为研究对象,采用DNA条形码、高分辨率熔解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