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许多学者和政府高官们高度关心的问题。在保持物价稳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如何通过适度增长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各国货币当局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自1990年以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与世界经济融合进一步加深,并在先后经历了东南亚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后,经济还能实现平稳较快的增长,在这过程中,央行的货币政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来探究央行是如何运用货币政策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本文首先从货币性质入手,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货币性质表现为长期中性、短期非中性。第二部分具体展开货币供给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具体介绍了货币长期中性以及短期非中性的理论模型,其中货币短期非中性模型主要包涵了黏性价格和黏性工资以及不完备信息这三类。该部分还介绍了短期货币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这四种传导机制。第三部分开始介绍中国货币供给量是如何扩张的,该部分主要介绍了M1和准货币的增长路径以及M2/GDP指标比较分析,还介绍了货币扩张的机制及成因。第四部分则主要介绍了1990年以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背景及措施、以及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第五部分是本文的计量检验过程,主要是对中国货币供给量分别对实际产出和物价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货币供给结构变动与M1、准货币的形成及相互转化密切相关,还表现为M1与M2比值的逐步下降,M2与GDP比值的逐步上升。(2)实证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且从脉冲响应函数来看,在短期,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非常大,长期趋于稳定。同时,货币供应量在长期和短期均对物价有影响。此外,格兰杰检验得出实际产出和价格水平均影响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3)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来看,1990-2007年央行均合理适度的运用货币政策促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但自从2007年次贷危机以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幅度和频率均较大,没有把握好对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节,从而导致央行的货币政策在该次危机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