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路基累积沉降规律及基于性能的M-E设计方法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hiyou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道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的累积沉降是一个复杂而亟待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路基沉降会引起上部轨道结构不平顺性,增大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影响乘客舒适性以及列车运行安全,更是会引起路基本体劣化,降低其长期服役性能。目前,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而深入地进行中。本文从该实际工程问题出发,结合文献调研以及土体的静动力单元体试验,探讨了轨道交通荷载引起土体累积沉降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规律,建立了土体累积变形计算理论,提出了简单实用的经验模型;同时,结合数值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以及现场实测结果,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并结合该模型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路基提出了基于长期服役性能的M-E设计方法。本文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轨道交通引起路基累积变形的文献调研和分析,明确了引起土体产生循环累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归纳了土体循环累积变形计算方法的发展脉络,总结了当前在土体累积变形计算理论以及路基设计方法上存在的不足:现有的力学-经验模型仍无法全面刻画土体循环累积变形的机理,高速铁路路基设计一般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经验化设计方法,无法体现长期交通荷载下土体塑性不可逆变形引起的基长期服役性能变化。(2)列车移动荷载作用引起的下部路基土体动应力是导致土体产生循环累积变形的直接原因。通过建立高速铁路车-轨道-路基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高速铁路路基内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路基内动应力沿横向分布及沿深度衰减规律,并结合已有的现场实测结果整理进行了对比验证。揭示了路基内部动应力的分布规律及与列车速度的相关性。(3)开展了针对散粒体道砟材料的室内静力剪切试验以及不同压实度不同围压下的循环三轴试验。试验表明土体静力剪切内摩擦角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土单元体受到的围压越大,土体产生的轴向累积应变越小;而对比较低压实度土单元体,压实度的提高会使土体产生的轴向累积应变明显减小。试验结果为土体循环累积变形力学-经验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参数的校正提供了依据。(4)基于土体循环压密硬化理论以及单元体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土体应力加载路径影响的计算土体循环累积变形的力学-经验模型。该模型抛除了既有的传统经验模型中描述土体循环累积变形发展趋势的关于循环加载振次N的表达式,创新地以描述土体压密硬化过程的表达式代替,使模型更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新提出的模型中相关参数物理意义及确定方法明确,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开展了全比尺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物理模型试验,重点分析了道床层的循环累积沉降。发现在较低列车车速下,由于土体压实度较高,经过20万周次的加载沉降发展仅有0.45 mm,而当车速提高到300 km/h时,虽然道床层底部动应力幅值相比于216 km/h下的动应力幅值增幅仅有10.2%,但道床层累积沉降却出现了明显的发展,是上一阶段沉降的8.9倍。当列车轴重增大到22 t时,道床底部动应力幅值相较于17 t轴重明显增大。但动应力幅值随车速的提高同样不明显,沉降发展在各速度下的变化也相对有限。应用提出的模型对道床层的循环累积沉降进行了分析预测,通过试验结果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校正,使模型能够考虑列车移动效应的影响。(6)应用所建立的土体循环累积变形力学-经验模型提出了基于长期服役性能的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车-轨耦合模型以及数值分析方法确定列车移动加载产生的轨枕接触应力以及路基沿深度动应力的衰减,相对于现有的偏经验的基于弹性理论的设计方法更具有理论基础。该设计方法能够对不同路基结构型式、压实度以及加载工况下路基的循环累积沉降进行分析,使路基结构设计能更精确考虑长期列车荷载下的服役性能。(7)基于简化的车辆-轨道-路基垂向耦合模型,分析了不同沉降曲线和列车速度工况下,车辆、轨道的动力响应特性。沉降曲线深度Hs越大,沉降曲线宽度Ls越小,车速越高,列车移动产生的轮轨力以及车体振动加速度越大。提出了基于列车运行安全以及乘客舒适性要求的弯折系数Hs/Ls随列车速度变化的控制线。与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中的控制线相比,提出的控制线可以更灵活地随车速的变化而调整弯折系数的控制限值,从而能够在保证乘客舒适性以及列车运行安全的同时使高速铁路轨道路基的设计更加智能和经济。(8)开展了系列软土原状样及重塑样室内三轴试验,获得了软土静力剪切强度特性、循环累积变形以及孔压的发展规律;对提出的循环累积变形力学-经验模型进一步改进应用于结构性软土循环累积变形的计算;通过该模型重现了软土单元体循环累积变形以及孔压试验结果,充分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拓展了其适用性。同时,为了将理论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对宁波地铁一号线邱隘站至出地面U型段区间隧道管片进行了为期2年的沉降监测,并开展了宁波软粘土原状样以及重塑样的室内试验,获得了力学-经验模型所需的相关参数,提出了考虑土体扰动程度的轴向累积应变的计算方法。根据该方法实现了宁波地铁隧道现场实测沉降结果的验证和推演,计算结果对现场实测结果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其他文献
双斜盘液压电机泵是一种将三相交流异步电机与双斜盘柱塞泵高度集成一体化的新型动力元件,该电机泵体积小、结构紧凑、功率密度大,具备向高压力、高转速化方向发展的潜力。电静液作动器(Electro Hydrostatic Actuator,以下简称EHA)则是一种高效率、高集成化的泵控驱动器,将双斜盘液压电机泵应用于EHA系统中能够进一步发挥其比较优势。本文以双斜盘液压电机泵作为动力源,研究EHA系统的位
学位
钛合金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在合金中加入第二相进行强化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强度与塑韧性,提升材料在高温工作条件下服役性能,但增强相的引入会影响切削过程中材料去除方式。本文针对增强相呈准连续三维网状分布的TiBw/TA15钛基复合材料展开研究,分析其微观尺度的界面行为,基于代表性单元法对TiBw/TA15材料参数进行尺度升级,建立TiBw增强相富集区域的材料参数宏微观跨尺度表征方法,仿真模拟其切
学位
作为智能机器人感知操作对象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信息来源,触觉传感器可监测机器人工作中与外界环境触觉感知的相关物理参数,然而目前大多数应用于机器人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存在灵敏度低且压力感知范围窄、无法感知微小压力信号、制备工艺复杂等缺陷。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受鹅肠菜花粉表面多级微结构启发,开发一种具有超高灵敏度用于机器人触觉感知的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并设计一种新型多级微结构电介质层的制备工艺,本文主要研究内
学位
水轮机在工作过程中因受到不同程度的汽蚀和磨蚀易形成凹坑、裂缝等缺陷,对这些缺陷区域往往先要使用激光/电弧增材进行修复,之后对修复区域进行打磨。在位机器人加工,即令机器人在工件上移动实现不同区域的加工,是水轮机修复的变革性技术,在位机器人加工系统中最核心的是机器人测量技术。现有的机器人测量技术直接应用在水轮机场景中存在如下技术挑战:1)在手眼标定中,现有机器人测量技术一般采用标准球进行标定,其标定方
学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广泛存在因工程建设、生态开发、村庄迁并、土地流转等原因开展的有组织农村移民整体搬迁的现象。在以浙江省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土地资源稀缺,搬迁中多利用小城镇土地库存,以城镇社区模式建设“植入型”农村移民安置区。这种安置方式在土地性质、规划模式、空间格局以及预设的生产方式上实现了“环境的城镇化”,然而,移民行为往往仍然遵循着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造成农村移民行为与
学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直播行业发展势头一片大好,众多从业人员纷纷涌入电商直播赛道,导致竞争加剧,电商主播呈现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由于用户心智的升级、国家对主播素质的更高要求,主播亟需向知识型主播转型,加强直播的知识输出和价值输出。因此,知识类直播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各路知识达人试水直播带货,效果却迥然不同。此外,知识类主播对直播个人形象素质要求较高,不易复制。基于此,本文将探索知识直播场景下主播应当如
学位
土工织物作为一种新型反滤材料,广泛应用于防汛抢险、海岸工程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土工织物的反滤设计依据保土、透水和防淤堵三个准则,孔径分布曲线上各特征孔径反映了织物的保持土颗粒能力、透水性能以及抗淤堵能力,是反滤设计的重要参数。土工织物工程实际中处于受拉状态,为探索受拉工况或极限工况下织物各特征孔径的变化,避免反滤失效,本文采用图像分析法、干筛法等土工织物孔径测试方法,对单向、侧限以及不等轴双向拉应变
学位
区域活动可以有效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受到师幼青睐,但数学区域活动开展并不如人意。为提高师幼互动效果,增强数学区域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幼儿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数学区域:师幼形成"君子协定",将数学活动定为必选区域;师幼有效互动,支持幼儿面对挑战,深度学习;优化区域环境,材料提供上加强目的性和探究性;拓宽评价方式,支持交流,提升幼儿经验。
期刊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的交通行业发展进入新格局。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同时,桥头跳车始终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浙江地区分布大量深厚的软黏土,这些软黏土通常含水量比较大、压缩性大、渗透性小、抗剪强度低,具有明显的蠕变特性,容易发生较大的工后次固结沉降,是造成桥头跳车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排水固结+轻质路堤的方法,可以使土体由正常固结状态转为超固结状态,使土体蠕变系数大大减小,因而可以采用该方
学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推进,中医药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疫情得到防控提供了中国方案。但因中医术语艰涩难懂、内涵丰富多变、语义深奥等问题,中医翻译困难重重。现有的中医翻译存在不规范、欠准确、不通顺等问题,使得其他国家居民难以理解中医药,严重阻碍了中医药向全世界的传播,故中医药的翻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功能对等理论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