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正常人群颅颈结合区解剖结构作系统的薄层断面影像解剖学研究,以探讨不同年龄段低位脑神经、枕下海绵窦及相关血管MRI的最佳显示方法及正常参考值,分析正常人体低位脑神经及枕下海绵窦与相关血管的关系;并以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薄层断面数据集及生物塑化薄层断面为基础对低位脑神经、枕下海绵窦及相关血管进行显微解剖显示及三维重建。最终,从断面解剖学和影像学角度评价低位脑神经与血管的相互关系,为颅底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 1.选择健康志愿者120例行低位脑神经及周围结构、140例行枕下海绵窦及周围结构MRI检查,并按年龄段分别分为6组、7组,每个年龄组20例(男女各10例)。2.选择经肉眼观察、CT、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标本1例,经预处理后在-25℃低温实验室中用数控铣床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完成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薄层断面数据的获取,得到完整的人体结构数据集。3.选择中年男性尸体标本10例,无头颅病变,经过固定-取材-预处理-低温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等过程完成塑化块的制作。结果: 三种实验方法系列地显示了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枕下海绵窦及其相关结构的横断、冠状和矢状位薄层断面形态及正常测量值。1.MRI结果显示:①低位脑神经均不同程度存在血管压迫现象(右侧:16%、左侧:10%)。②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与脑干正中矢状位之间的夹角与年龄关系密切。③双侧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之间的距离男性大于女性(P =0.013<0.05),并与个体的发育有联系。④枕下海绵窦冠状面上下径右侧7.91±1.38mm、左侧8.05±1.49mm。⑤边缘窦冠状面上下径为1.65±0.41mm。 ⑥髁前静脉管径男性为5.36±1.67mm,女性为4.95±1.04mm,0-20岁组随年龄变化而增加;髁后静脉管径男性左侧较女性左侧为粗,0-20岁组随年龄增加而变大。⑦椎动脉V3段管径右侧为3.47±0.72mm,左侧为3.50±0.75mm,男性为3.48±0.74mm,女性为3.47±0.72mm;椎动静脉丛管径右侧为5.96±0.93mm,左侧为6.12±0.95mm,男性为6.15±0.94mm、女性5.92±0.92mm;椎静脉丛直径右侧为3.18±0.79mm,左侧为3.16±0.82mm,男性为3.26±0.90mm,<WP=10>女性为3.06±0.67mm。男女间和左右侧椎动脉、椎动静脉丛和椎静脉间统计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2.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第257-295层面横断面测量结果显示: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脑池段长度右侧1.44cm,左侧1.36cm;复合体与脑干正中矢状位的夹角右侧56°,左侧49°;双侧复合体之间的距离1.84cm;冠状位测量枕下海绵窦上下径右侧7.7mm,左侧8.5mm;边缘窦上下径右侧2.0mm,左侧1.9mm;髁前静脉管径右侧5.1mm,左侧4.7mm;髁后静脉管径右侧4.3mm,左侧3.1mm;椎静脉丛管径右侧2.6mm,左侧3.8mm;椎动静脉丛管径右侧5.9mm,左侧6.1mm。3.生物塑化技术也清晰显示了以上结构的横断、冠状和矢状位薄层断面形态,为颅颈结合区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对应的薄层断面形态学基础。4.以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及塑化薄层切片为基础,对颅颈结合区解剖结构和MRI断面影像作了系统的对照研究,然后使用“可视化与虚拟现实”软件包(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与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三维重建软件包Medview 1.0,对图像进行分割、处理,获得了颅颈交界区的三维可视化图像,为颅底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断面影像解剖学依据。结论: 本课题采用的MRI扫描序列清晰显示了低位脑神经、枕下海绵窦及周围血管结构,获得了正常人体低位脑神经、枕下海绵窦及周围相关血管的正常值,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断面影像参考指标。生物塑化技术及中国首例数字化可视人数据集良好地显示了本课题的实验指标,尤其后者对断层解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完整显示人体各器官的细微解剖结构,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对颅颈结合区的解剖结构显示更佳。三维可视化立体模型真实反映颅颈结合区各结构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及相互毗邻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和放疗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