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适应选择论看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才华的女性作家之一,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成就赢得了广大读者与评论家的喜爱,影响深远。她不仅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也翻译了不少著作。张爱玲作为一个译者的身份浮出历史地表,并且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她不仅有为数不少的译他作品,而且有不少自译作品,其自译的风格也别具特色。《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片小说,却不被普通读者所注意,但被研究者公认为除《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之外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因此笔者选择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作为研究对象,借用胡庚申的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其进行研究。胡庚申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与“选择”观点引入到翻译研究之中,该理论将翻译理解成适应与选择,认为翻译就是一个译者不断地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论文从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探讨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翻译策略。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采用了改写与删减的翻译策略,充分体现了文本适应读者与作者的需要。作者认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能充分解释《桂花蒸》译文对原文的颠覆。因此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本文通过举例分析了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对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影响。译者自身需要与读者期待的适应对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文着重从三个维度分析了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的适应性选择。本文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历史比较法等深入地研究张爱玲翻译,目的是挖掘其翻译过程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有助于对翻译过程、译者角色、译者主体性及影响翻译行为的因素等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目的是什么?2.张爱玲在哪些方面表现了适应与选择的翻译原则?3.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样的翻译策略?翻译适应选择论能否有助于解释翻译现象和翻译行为。通过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笔者期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并推动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发展。同时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为今后的学者研究张爱玲译作和张爱玲的翻译活动提供相关资料,以全面认识张爱玲这位优秀的翻译家。
其他文献
为了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时段数据中快速而直观地反映太原市大气环境状况,运用特征分析法对太原市中心城区7个监测点的16个时间点位的样本数据联系性进行了分析。借助MATL
对同时硝化反硝化 (SND)生物脱氮新技术的机理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对影响SND的控制因素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最后指出了实现SND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铁相对与普通列车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载客量多、输送能力大、速度快、正点率高并且舒适方便。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
本文在简要回顾了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发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肝癌发病模式的三个环节入手,主要从乙肝疫苗、抗病毒治疗和预防肝纤维化三
<正> 多形性肉芽肿(granuloma multiforme,GM)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疾病,因它与麻风极其相似,故常误诊为麻风。如此的错误在精神与物质上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GM皮损表现为丘疹性
本文主要研究一类非完整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问题。首先对非完整移动机器人基本结构进行研究,继而对摄像机成像模型和图像处理等非完整移动机器人平台等相关基础理论和对象
目的:探讨四皮汤中草药联合西医治疗对慢性宫颈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1例慢性宫颈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
将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与两相流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水基液压阀流体湍流和气蚀的数学模型,通过可视化模拟,分析先导阀气穴流场的速度、压力和气蚀磨损的分布,发现在节流口阀座锐缘拐
聚苯胺(PANI)是近年来研究非常广泛的新型金属防腐材料,但由于PANI分子链骨架刚性强,分子间作用力大,使其溶解及加工性能不理想,限制了具体应用。2,3-二甲基苯胺(2,3-DMA)作为苯
大麻(汉麻)纤维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纺织原料。大麻具有可种易种、不需化肥、生物可降解、燃烧后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等特性。这完全满足当前人们追求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