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才华的女性作家之一,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成就赢得了广大读者与评论家的喜爱,影响深远。她不仅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也翻译了不少著作。张爱玲作为一个译者的身份浮出历史地表,并且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她不仅有为数不少的译他作品,而且有不少自译作品,其自译的风格也别具特色。《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片小说,却不被普通读者所注意,但被研究者公认为除《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之外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因此笔者选择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作为研究对象,借用胡庚申的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其进行研究。胡庚申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与“选择”观点引入到翻译研究之中,该理论将翻译理解成适应与选择,认为翻译就是一个译者不断地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论文从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探讨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翻译策略。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采用了改写与删减的翻译策略,充分体现了文本适应读者与作者的需要。作者认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能充分解释《桂花蒸》译文对原文的颠覆。因此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本文通过举例分析了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对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影响。译者自身需要与读者期待的适应对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文着重从三个维度分析了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的适应性选择。本文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历史比较法等深入地研究张爱玲翻译,目的是挖掘其翻译过程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有助于对翻译过程、译者角色、译者主体性及影响翻译行为的因素等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目的是什么?2.张爱玲在哪些方面表现了适应与选择的翻译原则?3.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样的翻译策略?翻译适应选择论能否有助于解释翻译现象和翻译行为。通过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笔者期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并推动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发展。同时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为今后的学者研究张爱玲译作和张爱玲的翻译活动提供相关资料,以全面认识张爱玲这位优秀的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