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人居环境角度出发,住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其既承担着家庭和邻里生活的互动,也促进着个人的身心健康与自我发展。然而由于过往城镇化的快速建设,忽视了在住区公共空间层面对居民活动需求的关注,导致住区公共空间面临活力缺失的状态。当下城市步入存量发展阶段,提升住区公共空间品质活力对构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意在通过对住区公共空间特征与空间活力的相关性研究,深入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形态类型视角下的广州旧城住区肌理与城市活力研究”(5170813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人居环境角度出发,住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其既承担着家庭和邻里生活的互动,也促进着个人的身心健康与自我发展。然而由于过往城镇化的快速建设,忽视了在住区公共空间层面对居民活动需求的关注,导致住区公共空间面临活力缺失的状态。当下城市步入存量发展阶段,提升住区公共空间品质活力对构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意在通过对住区公共空间特征与空间活力的相关性研究,深入探究影响住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以期为提升既有住区的环境品质提供参考。首先,通过解读相关概念,界定好本次既有住区公共空间和空间活力的研究层次,并通过相关研究的归纳,掌握住区公共空间特征的要素分类,以及空间活力研究体系的切入点。其次,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与禅城区祖庙街道作为本次研究样本的选取范围,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的4个商品型住区与4个单位型住区作为研究样本。随后,进行住区公共空间特征与空间活力相关性的研究体系构建,一方面确定好研究指标,住区公共空间特征的研究指标主要从规划性节点空间与路径空间两个层面出发,而空间活力的研究指标,基于活力的形成过程,从人群、活动、密度三个维度确定空间活力的研究指标。另一方面,确定好研究指标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获取研究样本公共空间、活动分布、人群类型、活动类型的数据。然后,通过定性、定量和图表可视化的方法,对商品型住区与单位型住区分别进行公共空间特征和空间活力特征的定性定量的相关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归纳研究样本中高、低活力值的典型空间特征,定量分析是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住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公共空间特征的敏感要素,得出影响商品型住区规划性节点空间活力的要素有节点可达性、座椅数量、绿化覆盖率、树池数量、儿童游乐设施数量、硬地铺装占比,影响其路径空间活力的要素是路径宽度。而影响单位型住区规划性节点空间的要素有硬地铺装占比、体育活动设施数量、座椅数量、空间开阔度,影响其路径空间活力的要素是商业店铺。最后,对比了两类住区公共空间特征与空间活力的联系,以及两类住区公共空间活力的敏感要素差异,并以“研究与对比发现-推导结论-活力提升建议”的形式,从空间位置层、空间形态层面、空间设施层面提出住区活力提升的建议。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着力建设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品质与职业精神。由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与职业精神在理论上具有同源性、在教学上具有融合性、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契合性,所以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与职业精神的融通路径是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通过融通的路径研究,提出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板块、拓展劳动空间、整合校企资源、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方法,从而培养高职学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探索国民性问题。他们不再止步于梁启超式的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对“新民”的追求,而是强调以破为立的革命方式,以此彻底洗刷掉中国人民千年来积聚的国民劣根性,将自由与民主根植于国民心中。革命派的探索在国民性思想的发展中是重要一环,为厘清其发展轨迹,对革命派在《民报》中呈现的国民性思想进行梳理和把握,将通过文献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式,对《民报》中国民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成效明显,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高校劳动教育中学生参与面较小、组织形式创新不够、课程体系不完整、制度保障不完善,大学生存在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意志不坚定和劳动专业技能掌握较差等问题。坚持新思想武装头脑、构建新课程体系、拓展新教育载体和健全综合化保障机制,是当前创新高校劳动教育
美国FDA于2022年5月5日宣布,由于强生杨森新冠疫苗(Janssen COVID-19 Vaccine)存在接种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综合征(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TTS)伴随血栓的风险,将采取措施限制该疫苗的接种,只允许年龄为18岁及以上人群因各种原因无法接种其他新冠疫苗时接种强生杨森新冠疫苗。政策要点:(一)通过对已经报告的不良反应案例的调查、分析和评价,FDA认为
校园欺凌是一种特殊的同伴侵害,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给青少年带来直接且长期的负面影响。目前虽有许多研究探究了校园欺凌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轨迹,但对其在学期内的发展趋势研究较少,仍亟待探索。基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社会环境与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之间可以持续地互相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和班级环境作为微系统环境中的代表变量,可能预测校园欺凌的发展轨迹。并且,校园欺凌被发现与个体不良社交心理显著相关,它们之
现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射频指纹识别技术大多采用原始数据样本作为网络输入,没有考虑到信号携带内容对分类结果产生的影响,而且网络结构相对单一。针对以上问题,对将信号的导频部分作为网络输入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导频提取算法,对10个PLUTO-ADALM软件定义无线电设备(software-defined radio,SDR)辐射出的信号提取其导频并建立了3种不同距离条件下的导频数据集。并首次提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