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救助是缓解我国贫困人口生活压力、有效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政策,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无论对人民的生活还是对国家的发展,社会救助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处于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绝对贫困现象仍然存在,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及完善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政府通常是全能型政府,具有高度集中的权力,主管一切公共事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面对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公共事务,全能型政府越来越显得分身乏术。于是主张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公共治理理论为更好的管理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在处理公共事务时,政府与其它主体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可以通过谈判、协作以及承包等方式,共同完成对公共事务的治理。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是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省份之一,省内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程度深且呈片状分布,解决好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缓解甘肃省的贫困压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全国的平均水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更快更优质的方向发展。以公共治理理论为切入点,为构建甘肃省社会救助体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增强其自身的发展能力,使社会救助能更好的发挥其改善民生、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职责。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治理理论、社会救助理论方面的文献,分析得知可以运用公共治理的理论来解决社会救助系统构建问题。以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的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社会救助内容及社会救助管理体系的现状来展现甘肃省现行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现状,从而发现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寻找解决措施提供依据。目前,甘肃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救助对象“瞄准”困难,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社会救助管理机制不健全,运行效率不高,社会救助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通过借鉴社会救助发展较为完善的英国、美国和我国的浙江、上海的救助经验,以公共治理的视角分析得出有利于甘肃发展的有益启示,其遵循的基本原则为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社会救助标准动态化,社会救助内容综合化,社会救助管理协调化。为了更好的构建甘肃省社会救助体系,应加强其经济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筹资体制,倡导多主体参与;重视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鼓励就业,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强化协作,创新社会救助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