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录组数据研究蕨类植物全基因组复制事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蕨类植物是现存维管植物的第二大类群,起源于约4亿年前。在被子植物之前,它们在古代地球陆地植物中占主导地位,在现今的生态系统中仍然很重要。绝大部分的蕨类植物染色体数目非常高,可能是全基因组复制的结果。本研究基于系统基因组学方法和计算同义替代率Ks值计算的方法对38科64属69种蕨类植物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的检测,并深入研究了翼盖蕨、卤蕨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和物种多样化之间的可能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系统发生学手段,发现了16个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三个古老事件,这些事件是现存蕨类植物的共有,另外还有3个目级水平,7个科级水平,在蕨类植物目层次上,瓶尔小草目、里白目、槐叶蘋目等蕨类植物骨干类群的祖先至少经历了一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而水龙骨目祖先经历了至少了四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为蕨类植物进化历程中经历多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通过同义替换率Ks的方法,对69种蕨类植物的转录组数据的Ks进行逐一计算,发现45个物种存在全基因组复制的痕迹,包含8个目,25个科物种,木贼科、瓶尔小草科、合囊蕨科、海金沙蕨科、槐叶蘋科、金毛狗科、鳞始蕨科等均皆发现了全基因组复制的痕迹。在碗蕨、凤尾蕨科和真水龙骨类群发现大量全基因组复制痕迹,结果与系统发生学结果相互验证,进一步验证蕨类植物在进化历程中经历多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3)对保留下来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基因与调控有关。重复基因被优先保留用于特定的功能,如环境反应,进一步支持重复基因可能促进了对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并可能导致进化成功,特别是对于泛热带物种,如卤蕨,具有较高的耐热性。(4)通过对卤蕨、翼盖蕨的Ks值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卤蕨在进化历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54mya和99mya;翼盖蕨在进化历程中经历了至少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时间为62mya和90mya。卤蕨和翼盖蕨分别经历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和这两个物种的物种分化历史和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认为,蕨类植物比种子植物有更大的基因组和更高的染色体数目,这可能是由于发生多次多倍化。这项研究为蕨类植物中出现WGD提供了分子证据,并为蕨类植物的基因组进化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他文献
高次谐波生成是强激光激发原子、分子时产生的一种重要的非线性效应。它是指激光场中被电离的电子与母核复合后产生的一种频率为激光频率的整数倍的高频率辐射。强场条件下角动量的转化及其守恒规律是最近经常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高次谐波生成过程中角动量的转化问题也迅速引起大量关注,成为强激光物理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本论文采用全量子的非微扰散射理论,研究强激光脉冲驱动原子产生高次谐波过程中的角动量的转化机制和守恒规
基于当今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探究媒体如何建构医患危机事件的信息报道框架,同时在事件报道过程中如何影响大众的认知与情绪,对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尤为重要。已有研究认为特定事件的不同新闻框架能够影响大众的认知加工过程,即框架效应。在框架效应研究中,情绪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在框架效应产生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没有统一的观点。医患危机事件中的新闻框架与情绪因素如何影响大众的情绪、认知与行为
电致化学发光(ECL)分析方法有许多优点:如低背景噪声、无需另加光源、灵敏度高等,所以在分析检测领域应用广泛。但ECL法选择性不够好,同类物质容易干扰。在ECL分析中引入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利用MIP能够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的特点来提高方法的选择性。ECL方法中,需要一种发光信号强、稳定性好的材料。在目前各类ECL发光材料里,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g-C_3N_4NSs)因其合成简易、发光效率高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成立应急管理部,提高我国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我国处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救援水平,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应急管理部门属于国务院直辖部门,统筹负责国家消防、救灾、应急、监督等职能部门相关工作的安排与规划。这样的改革带动了消防机构职能定位的变化,让“消”和“防”成功分离开来,消防部门的组织结构也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消防员的定位也从综合能力出色,
外泌体(exosome)是一类直径为30-150 nm的脂质双层膜结构囊泡,参与细胞通讯,特别是肿瘤来源的外泌体(tumor derived exosomes,TDE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传统的外泌体研究策略反映的是细胞群体平均水平,掩盖了单个细胞的行为和反应过程,尤其肿瘤异质性会对肿瘤精准治疗造成了巨大障碍。近年来微流控芯片的快速发展
蛋白质是水稻中仅次于淀粉的第二大类营养物质,其中谷蛋白的含量最高,其含量和组成会直接影响稻米的营养品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水稻谷蛋白基因Glu A3(LOC_Os03g31360/Os03g0427300)进行编辑,致力于改良稻米品质和培育功能性稻米。通过构建双靶点敲除载体、质粒转染、农杆菌介导转化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方法得到成功编辑植株后,对T_3代突变体进行基因检测、农艺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PSV)流行株的分离培养,了解其对仔猪的致病性及遗传进化特征;进一步以体外表达的PSV VP1重组蛋白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检测PSV Ig G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为深入了解PSV特性及为临床提供血清学诊断技术提供科学依据。1.PSV的分离鉴定、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利用PK-15细胞从仔猪腹泻粪便样品中分离到一株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两系法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作物。两系育种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雄性不育系表现为温度敏感核不育和光周期敏感核不育。但是,两系水稻制种的安全性可能受到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极端天气影响,挖掘和创建更多的光温相关种植资源以及简化育种程序是未来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拟南芥作为研究对象,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转化机制获得深入研究,这有助于对植物雄性生殖系统的理解和对作物育种系统的改
5G技术将推动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具备沉浸式、可交互性、多感知性等优点,可以带来更加真实、强烈的情绪感受。穿戴者的情绪反应对于虚拟现实在文化教育、娱乐
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它承担着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21世纪,交际中出现大批新兴称谓语,它们符合汉语词语构词规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言语词汇,为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补充了许多新的词语。本文选取五个新兴称谓语个案,从社会语言学“共变论”视角出发,研究新兴称谓语与社会的共变关系,通过新兴称谓语研究可以折射出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并呈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全文包括绪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