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因其很高的致死和致残率,常常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因其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常不能引起重视,因此尽早识别及预防至关重要。基于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本课题讨论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与中医体质相关性规律,旨在为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临床问卷调査研究的方式,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对纳入病历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并运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9例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男性63例(57.80%),女性46例(42.20%)。男性和女性构成比例=1.37,卡方检验P=0.103>0.05,表明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在性别的分布有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纳入病例年龄范围为41-77岁,平均年龄59.74±9.07岁,其中青年有10人,中年有50人,老年有49人,经卡方检验P=0.000<0.01,提示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在年龄的分布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主要以中老年为主(P<0.01)。2.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体重指数的分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以正常体重指数及超重患者分布较多(P<0.01)。3.合并高血压病、吸烟、饮酒的患者在性别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均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P<0.05);而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超重及肥胖的患者在性别分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4.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以及超重及肥胖的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以中老年患者分布为多(P<0.05)。5.109例患者中仅颅内动脉狭窄有65例(59.63%)、仅颅外动脉狭窄17例(15.60%)、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27例(24.77%),经卡方检验,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狭窄血管分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P<0.01)。狭窄血管共136支,其中颅内血管狭窄92支,颅外血管狭窄44支。颅内血管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闭塞的血管条数分别为34支、45支、13支,占比分别为36.96%、48.91%与14.13%;颅外血管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闭塞的血管条数分别为12支、24支、8支,占比分别为27.27%、54.55%与15.44%。狭窄程度以轻中度为主。6.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发部位分别为MCA、I-ICA、PCA,分别占29.27%(24/82)、26.83%(22/82)和23.17%(19/82)。颅外动脉狭窄高发部位以BCCA最为常见,占36.96%(34/92)。7.狭窄动脉在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的分布上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以前循环为主,(P<0.01)。在狭窄程度分布上:前循环、后循环均以轻中度狭窄分布为主,前后循环以中重度狭窄为主。8.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单一体质与兼夹体质的分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主要以单一体质分布为主(P<0.01)。9.9种单一体质累计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分布较多,分别占比28.39%、20.65%、18.06%,特禀质、平和质分布较少,分别占比1.29%、1.94%(P<0.01)。10.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主要体质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分布较多,占比分别为26.61%、22.94%、22.02%,气郁质、特禀质分布较少,占比分别为1.83%、0.92%(P<0.01)。11.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不同体质类型在性别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主要以痰湿质为主,女性主要以血瘀质为主(P=0.05)。12.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不同年龄段在中医体质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均以中老年人分布最多,青年人分布最少(P<0.05)。13.不同体质类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没有统计学意义。14.不同体质类型在前后循环狭窄分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前循环中分布以阳虚质、痰湿质为主,占比分别为80.00%、75.86%;后循环主要以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占比均为33.33%;在前后循环中以血瘀质为主,占比为40.00%(P<0.01)。15.不同体质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是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轻度体质类型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为主,分别占比70.00%、66.67%、50.00%;中度以血瘀质、痰湿质为主,分别占比63.16%、58.54%;重度-闭塞以湿热质、血瘀质为主,分别占比25.00%、23.68%(P<0.01)。结论:1.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在性别分布上主要以男性为主。2.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体质以单一体质类型分布较多;在9种主要体质类型中,分布最多的是痰湿质、血瘀质以及气虚质。3.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以仅颅内动脉狭窄为主,狭窄动脉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4.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颅内以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后动脉狭窄多见;颅外以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多见。5.前循环体质分布以阳虚质、痰湿质为主,后循环以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前后循环中以血瘀质为主。6.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以轻中度狭窄为主,其中轻度狭窄体质类型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为主;中度狭窄以痰湿质、血瘀质为主;重度-闭塞以湿热质、血瘀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