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概念化、操作化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行为,为理解价值共创过程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究互联网医疗服务对患者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为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资源与流程整合、服务模式创新提供参考,从资源视角探寻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的前因,通过构建和验证慢性病患者共同参与价值创造的前因(可利用资源)-行为-结果模型,识别合作网络各方参与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揭示社区慢性病服务合作网络之间的资源整合的机理,以期为建立慢性病服务医患长效交互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在模型构建和测量问卷阶段,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化访谈、内容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开发价值共创理论模型,并研制患者价值共创行为测量量表和价值共创机制模型测量问卷。(1)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行为的测量以Sweeny等人的量表为基础,结合半结构化访谈和内容分析法提取的主题与此对应,初步构建价值共创行为测量量表。(2)采用问卷开发的标准化程序开发价值共创机制模型的问卷,首先结合文献分析和非正式讨论、定性分析生成初始问卷,然后8位专家和课题组内10名成员评估问卷表面效度、重要性和准确。2.在数据收集阶段,采用现场调查方式收集问卷。课题组于2019年8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回收有效患者问卷166份,与之匹配的医生问卷34份,用以小样本测试。于2019年9月-2020年6月对湖北省武汉市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西省太原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正式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患者问卷747份,医生问卷121份。3.在数据分析阶段:(1)采用Rasch分析方法,首先对价值共创行为测量量表的信效度、分离系数、选项分类进行检验,然后对量表的单维性和本地独立性做出检验,得出包含以4级选项分类测量的12个活动构成的价值共创行为测量量表,并以此量表测量我国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行为和行为层级。(2)在此基础上,以患者互联网医疗的使用和人口社会学特征作为自变量,以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行为为因变量,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用以分析互联网医疗环境对患者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3)最后,应用基于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PLS)对价值共创机制模型进行验证。研究采用了两步法——测量模型分析和结构模型分析对价值共创模型进行实证。对于测量模型分析,由于模型包含了医生与患者的机会、动机、能力构成的三阶构念可利用资源和服务主导能力这种内生二阶构念,除了采用因子分析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以外,采用了加权指标和潜变量评分方法检验高阶构念之间的相关性。对于结构模型的分析,本研究使用重复指标方法,并采用潜变量评分来检验因果模型。【结果】1.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行为研究结合半结构化访谈与Rasch分析结果发现,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行为可以由4分评级测量的12项价值共创行为代表,12项行为分布于7个层级难度。得到最多认同、更多人付诸实施、较容易的第1等级行为是保持健康饮食;第2等级是告诉医生疾病信息;第3等级是(1)遵医嘱治疗,(2)保持与家人朋友的关系;第4等级是为了更好的身体状况,改变生活中的很多事;第5等级是(1)有意识的想“我不让疾病打败我”,(2)向医生确认信息和主动咨询,(3)不会一直关注我的疾病,会做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第6等级是(1)会尝试非医生告知的治疗或康复方法,(2)与患有相同疾病的患者沟通,以获取信息和相互鼓励;难度最高的第7等级是(1)为了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很多信息搜寻,(2)如果对自己的治疗方案不满,会要求改变自己的治疗方案。2.患者互联网医疗的使用对价值共创行为影响研究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使用智能手机对价值共创行为具有正向影响(β=0.232,p<0.05),社区互联网医疗使用对价值共创行为有正向影响(β=0.200,p<0.05)。与无随访相比,电话随访对价值共创行为具有正向影响(β=0.214,p<0.05),复诊、体检等连续性医疗行为对价值共创行为具有正向影响(β=0.659,p<0.001;β=0.688,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患有何种慢性病、慢性病确诊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面向三级医疗机构的mhealth使用情况得分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3.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机制研究经过小样本测试和正式问卷调查数据对机制模型进行因子分析、信效度检验,结果发现净化后由82个测量项构成的问卷可以检验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机制模型。医生问卷由操作性资源、动力与职业承诺、对象性资源、实体资源、政策资源构念的17个测量项构成;患者问卷由价值共创行为、自主决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健康参与价值感、服务可获取性、个性化互动能力、道德互动能力、授权互动能力、发展互动能力、协调互动能力、生活质量、行为意向和服务满意度构念的65个测量项构成。高阶变量患者可利用资源(包含自主决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健康参与价值感、服务可获取性)、医生可利用资源(包含操作性资源、动力与职业承诺、对象性资源、实体资源、政策资源)和服务主导定位能力(个性化互动能力、道德互动能力、授权互动能力、发展互动能力、协调互动能力)经检验具备较高的信效度,其中医生可利用资源和患者可利用资源是本研究首次开发的高阶变量,实现了测量精度与丰富信息量的平衡。在价值共创模型的假设检验中,11个假设中的10个被证实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医生可利用资源(β=0.102,p<0.01)、患者可利用资源(β=0.588,p<0.001)均对服务主导定位能力产生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假设1和2成立;患者可利用资源显著正向影响患者价值共创行为(β=0.463,p<0.001),假设3成立;服务主导定位能力显著正向影响患者价值共创行为(β=0.334,p<0.001)、服务满意度(β=0.361,p<0.001)和行为意向(β=0.241,p<0.001),假设4、5、6成立;患者价值共创行为显著正向影响服务满意度(β=0.301,p<0.001)和患者生活质量(β=0.217,p<0.001),假设7、9成立;服务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患者行为意向(β=0.505,p<0.001)和生活质量(β=0.595,p0.05)。价值共创机制模型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患者可利用资源对患者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力度大于医生可利用资源,路径系数分别为0.66(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即0.463+0.588*0.334)和0.034(仅有间接作用,即0.102*0.334)。医生可利用资源、患者可利用资源对行为意向、服务满意度、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方式是间接作用(中介效应)。医生可利用资源、患者可利用资源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分别为0.037和0.388;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分别为0.049和0.384;对服务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分别为0.047和0.410。【结论】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三个子研究验证了互联网医疗环境下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行为与机制,同时也解答了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如何驱动患者共同创造价值与提升价值共创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价值共创行为不止产生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外,还包括自我激励行为,患者的价值共创行为有不同的层级难度;社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可以促进患者价值共创行为;患者与医生的可利用资源(动机、机会、能力)均会影响患者价值共创行为,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调动患者本身的动机、能力,为患者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本研究不但丰富了现有的价值共创研究,而且在提升我国社区慢病服务管理效果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首先,本研究拓展了患者价值共创相关研究的内容。研究从医患协作视角出发,分析了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在患者价值共创行为界定和测量的基础上,分析患者价值共创行为前因——可利用资源、中介、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系,能为服务体系提高共创行为结果,促进服务体系的社会价值实现提供参考。其次,量化分析了互联网医疗环境对慢病患者的影响作用。以定量的方式分析和论证了不同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对社区慢病患者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避免了以往研究关注单一的实体场景或者在线平台的互动,丰富了价值共创理论研究。2.研究不足首先,限于物力与精力投入,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了13家机构,可能造成机构、医生、患者和互联网医疗使用特征变异性不足。其次,微观视角的价值共创包含组织内部、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患者之间、临床医生与患者,本研究仅选择了临床医生与患者级别的共同创造,以后的研究可以在研究层次上更深一步。最后,在本研究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定性研究会对更全面的了解价值共创的原因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