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冠状动脉病变的15-20%,其介入处理操作复杂,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血管长期开通率低,尤其是边支血管再狭窄和闭塞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一直是冠状动脉介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1-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及术式选择现仍无定论。循证医学倾向于单支架策略处理,即仅主支血管置入支架,边支血管必要时行支架置入。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即边支血管预埋球囊,主支血管定位支架后,先充盈边支血管球囊再释放主支血管支架。该术式是目前常用的单支架术式之一 [4-6]。但是边支球囊扩张时可能损伤血管内膜,球囊回撤过程可能损伤支架药物涂层,均可增加再狭窄率,导致晚期靶血管血运重建,因此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并未解决边支血管的再狭窄及远期闭塞等问题。药物涂层球囊以球囊导管为药物释放的载体,通过球囊扩张时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从而达到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效果[20-23]。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的处理理论上可以带来更低的边支血管晚期管腔丢失,提高边支血管的晚期开通率。因此,我们设计该试验,以球囊主动保护技术为桥梁,联合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与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嚢来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脏介入中心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Medina1,1,1; 1,0,1;0 1,1)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组(n=29)和普通球囊主动保护组(n=31),两组均按既定手术策略进行介入处理。术毕,两组患者进行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并对患者进行12个月临床随访,术后9-12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两组患者分支血管晚期管腔丢失(LLL)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次要终点为两组患者的术后即刻主支、分支血管血流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1例患者因边支血管预扩张后出现了 C型(NHLBI分型)夹层更改为双支架术式,而剔除出研究,余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见:两组患者术后主支、分支血管均为TIMI3级血流。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组术中边支血管夹层(A、B型)发生率高于普通球囊对照组(27.6% VS.6.5%, P=0.042),但术后即刻边支血管管腔最小直径(MLD)优于普通球囊对照组(1.67±0.42mm VS. 1.51±0.31mm,P=0.033 )。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示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组分支血管的晚期管腔丢失明显低于普通球囊对照组(0.05±0.11mmvs. 0.24±0.59mm, P=0.008 )。术后12个月临床随访显示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组MACE发生率较普通球囊对照组低(10.3% vs. 25.8%, P=0.187 ),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相较于普通球囊保护技术,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带来更低的远期分支血管晚期管腔丢失,以及更低的MACE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其他文献
尊重成长规律,尊重个性特长,为了让每个学生成长为唯一的、独特的自己,学校打破传统课堂禁锢的枷锁,从音乐、体育、美术、生活实践四个方面构建“学科+社团”课程模式,使课堂
针对高性能计算网络的高带宽、低延迟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PCIe总线的多主互连的网络交换系统。区别于传统的高速互连网络,采用一种主机与网络IO分离的方法,避免数据信号的多
由于东北原始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等一系列措施,对林区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限制,发展林下经济(山野菜)对解决林区经济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辽东山区典型山野菜(大叶芹、猴腿蹄盖蕨)不同采收方式、不同采收强度的控制,对林下山野菜繁育与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区域林下资源利用及林区经济发展提供有了效的技术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采收
目的及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冬病夏治—三伏贴对雾霾暴露前后哮喘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FEV1%、PEF%),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及IL-6、IL-10、TNF-α、GSH-PX、MDA表达情况,研究冬病夏
目的:了解门诊病人的就医需求、就医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卫生管理机构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病人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