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冠状动脉病变的15-20%,其介入处理操作复杂,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血管长期开通率低,尤其是边支血管再狭窄和闭塞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一直是冠状动脉介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1-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及术式选择现仍无定论。循证医学倾向于单支架策略处理,即仅主支血管置入支架,边支血管必要时行支架置入。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即边支血管预埋球囊,主支血管定位支架后,先充盈边支血管球囊再释放主支血管支架。该术式是目前常用的单支架术式之一 [4-6]。但是边支球囊扩张时可能损伤血管内膜,球囊回撤过程可能损伤支架药物涂层,均可增加再狭窄率,导致晚期靶血管血运重建,因此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并未解决边支血管的再狭窄及远期闭塞等问题。药物涂层球囊以球囊导管为药物释放的载体,通过球囊扩张时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从而达到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效果[20-23]。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的处理理论上可以带来更低的边支血管晚期管腔丢失,提高边支血管的晚期开通率。因此,我们设计该试验,以球囊主动保护技术为桥梁,联合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与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嚢来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脏介入中心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Medina1,1,1; 1,0,1;0 1,1)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组(n=29)和普通球囊主动保护组(n=31),两组均按既定手术策略进行介入处理。术毕,两组患者进行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并对患者进行12个月临床随访,术后9-12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两组患者分支血管晚期管腔丢失(LLL)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次要终点为两组患者的术后即刻主支、分支血管血流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1例患者因边支血管预扩张后出现了 C型(NHLBI分型)夹层更改为双支架术式,而剔除出研究,余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见:两组患者术后主支、分支血管均为TIMI3级血流。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组术中边支血管夹层(A、B型)发生率高于普通球囊对照组(27.6% VS.6.5%, P=0.042),但术后即刻边支血管管腔最小直径(MLD)优于普通球囊对照组(1.67±0.42mm VS. 1.51±0.31mm,P=0.033 )。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示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组分支血管的晚期管腔丢失明显低于普通球囊对照组(0.05±0.11mmvs. 0.24±0.59mm, P=0.008 )。术后12个月临床随访显示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组MACE发生率较普通球囊对照组低(10.3% vs. 25.8%, P=0.187 ),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相较于普通球囊保护技术,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带来更低的远期分支血管晚期管腔丢失,以及更低的MACE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