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問世後,白居易研究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從基本的生平梳理、全集的校勘整理到詩學史意義的闡發,都出現了一批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白居易研究仍有較大的學術空間可待開掘。相比於李白的好言仙道、王維的耽溺佛禪、杜甫的崇儒憂國、韓愈的以道自任,白居易具有明顯的俗世情懷,其世俗生活理念與生活方式,在唐宋文化轉型中具有典型意義。因此,從世俗生活的角度加以研究,是白居易研究的一個可行思路。白居易的俗世情懷及由此形成的世俗化創作特色,與其特定的家庭環境、生活境遇密切相關。立足於白居易本人的生活與創作的考察,可以糾正或者補充前人研究的不足,推進對於白居易詩文理解的深度,這也是考察其思想與生活實態的基礎。本文從生活史的角度梳理相關問題。由於這一論題蘊含豐富,內容繁多,因此本文主要採取個案考察的方式,不以求全為目的。通過對白氏相關重要經歷的考察,分析其具體生活與相關創作的關係,試圖在深、細兩方面有所開拓,達成以點帶面的研究目的。論文以白居易生活的時間先後為序,採用文史互證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討九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章通過對白居易長兄白幼文生平的鉤沉,探討白居易的子嗣及父母的婚姻問題。第二章對自居易早年寄居符離的重要生活經歷加以考察,以揭示白氏入仕前的生活對其思想塑造及創作的意義。第三章考察白居易任校書郎後期的華陽觀迎考生活,在此基礎上說明《策林》的寫作時間、寫作背景及其與永貞革新的關係等問題。第四章通過對自居易由整厘尉轉任左拾遗、翰林學士的考察,說明《長恨歌》的早期傳播效應與白氏仕途遷轉的關係,並結合《長恨歌》的具體創作方式與元和初期的政治氛圍,說明此詩主題在當時發生的演變。第五章通過對自居易丁憂退居下邦生活的考察,說明《新樂府》的寫作時間與創作目的。第六章考察白居易的江州编集情況,分析自居易的編集目的及其詩學思維的變化等相關問題。第七章考察白居易州郡官任上的“吏隱”生活,揭示其對白居易提出並踐行“中隱”覲的先導意義。第八章以自居易詩歌自注的考察為中心,依次考察白氏以詩為生活記錄的觀念與自注的生成、白詩自注的真偽、自注與白居易淺俗詩風等問題。附論則通過考察韓愈弟子皂甫浞與白居易爭名一事的真實性和文學史内涵,對白居易和韓愈所代表的文壇兩派的基本分野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