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门医派治疗胃脘痛用药经验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苏州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2500余年。千百年来,苏州地区文化发达,名医辈出,著述颇丰,形成了独具特色,地域性极强的医学流派吴门医派。吴门医派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是吴门医派发展的鼎盛时期,吴门医家们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医学文献,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   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本文主要选择了清代吴门医派8位医家的12本著作中治疗胃脘痛的95首方剂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昊门医派做一系统的介绍,着重介绍了在祖国医学史上影响力比较大的吴门医家以及他们的学术思想,使人们对吴门医派有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对课题所选的95首方剂从药物频次和药物类型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古文献记载和现代药理研究,总结出吴门医家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和用药特点。清代吴门医家在胃脘痛的治疗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气、痰、血、虚、虫。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常用治疗方法有理气法、化痰法、活血化瘀法、补虚法、杀虫法。根据病机的不同,常用理气法有:疏肝解郁、理气泻火、理气降逆和散寒降逆。常用化痰法有:燥湿化痰、温阳化痰、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法是胃脘痛治疗所用最多的方法,叶天士创立了“久痛入络”理论,为胃脘痛的治疗乃至其他慢性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常用的补虚法有:温补脾胃、滋养胃阴、和营补虚。在虚证胃脘痛的治疗上叶天士在理论和用药上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创立“胃阴学说”,提出胃阴、胃阳当分治,不能一概而论,用药上主张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杀虫法,主要是针对古代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相对较差而设,多采用古方乌梅丸之法.同时清代吴门医家在治疗胃脘痛的选方用药方面亦颇具特点,选药比较精炼,一般在5~8味左右,同时还有很多的2~3味,甚至一味的单验方。服药方面用药汁冲服药末,此种用药方法颇具创意,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吴门医派以往文献中只是零星记载,本文对其做一系统的介绍,同时吴门医家治疗胃脘痛的选方用药及用药方法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高中物理试题常使学生深感“条件不足”而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养成“从物理概念、物理模型、物理过程、物理情景、物理状态、数理关系、关键词语、图形变化中去认真挖掘隐含条件”的良好习惯,是高中学生提高解题水平、取得高考全胜的法宝。  一、从概念的内涵外延中挖掘  物理概念是解题的依据,不少题目的部分条件隐含在相关的概念之中,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外延中去挖掘隐含条件,是求解物理问题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生活,也将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是对教师职业的挑战,那么教师该怎样应对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
语文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学对象本身的差异性,个体学习目标的多层性,未来人才的多样性都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改变课堂教学固有模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惟如此,才能从理论到实践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用民主的思想塑造学生  新课程环境中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
目的:股骨头坏死其主要病理是股骨头血运受阻,血运遭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头部骨质发生缺血,故多称其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近年来,国内中医应用的内病外治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