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绘制的经变画,它是佛教经变画流行题材之一。敦煌石窟中存有大量的观经变,每一幅都精美绝伦。大足石刻的北山第245龛和宝顶山第18号龛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是四川地区唐宋时期的观经变的代表佛龛,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造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丰。论文主体分为五部分,除了绪论和结论外,另外包括“敦煌石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重庆大足石刻两组观经变的图像志”、“两地观经变的比较”、“大足石刻宝顶山第18号龛的《普劝持念阿弥陀佛碑》与观经变的关系”、“两地观经变表达的区域性影响”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对于敦煌石窟中的《观经变》研究十分透彻,对于大足石刻的《观经变》以及两地《观经变》的研究较少;其次并设定了本文的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首先主要对敦煌地区的《观无量寿经》以及《观无量寿佛经变》所流行的背景原因论述,认为观经变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流行在于初唐时期已有观经变的潮流以及善导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对“观经信仰”的解释让世人更加接受;其次,由于敦煌石窟中的部分石窟中的《观经变》同大足石刻两组《观经变》有着不少可比之处,因此对部分石窟进行图像分析。其次主要概括大足石刻中北山第245龛和宝顶山第18号龛的观经变相的基本情况,分析其营建背景,认为大足的观经变相主要是受到西北佛教和四川密教的影响。再者将大足两组观经变与敦煌石窟中同一时期的观经变进行比较联系。主要从微观和宏观方面进行,宏观方面两者在观经变的构图、内容布局、雕刻技艺等方面互有联系;微观方面两者在世俗男女样式、往生净土样式、飞天样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大足观经变中的十六观形象不再以韦提希夫人为主角,而是加入了侍女、将军、比丘尼等形象,是佛教世俗化的象征。接着主要对宝顶山第18号龛中的《普劝持念阿弥陀佛碑》进行分析,它是在原有的佛经上改造的,并且融入了实际情况而写成碑文。它主要用于解释《观无量寿经》,并且辅助解释该龛中的十六观偈语。因此认为该碑象征着佛教中国化、民族化,具有一定的世俗化功能。最后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古时期四川与敦煌之间的文化交流、图像粉本样式的流传和影响等问题提出了敦煌大足两地的观经变互相影响,大足观经变受到了丝绸之路向西南地区延伸、长安样式的影响和四川及大足本地的文化影响。认为北山245龛和宝顶山18号具有明显的四川特色,但是融入了敦煌地区乃至中原地区的题材,两组造像之间的题材、内容、形制、十六观想、偈语等内容是研究中古时期敦煌与四川地区的珍贵资料,尤其是北山245龛,从形制与内容上看,都与敦煌石窟的观经变相似,反映的是敦煌与四川地区友好交流的历史,是中古时期四川与敦煌之间交流的另一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