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墓葬仿木构建筑装饰初步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lei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木构建筑装饰自汉代伴随着墓室墓的出现而产生,随着木结构建筑体系不断完备,唐代晚期装饰方法和内容出现阶段性变化,宋辽金最为发达。辽代既有位处政治上层的契丹人,也有久居长城以南的“世居汉人”、又有因归附等原因迁居长城以北的“北迁汉人”。这三组人群的墓葬仿木构装饰表现各异。本文即以理清上述三类墓葬仿木构装饰在装饰手法、装饰范围和装饰内容三个方面存在的民族差异(契丹和汉人)、地域差异(世居汉人与北迁汉人)和各自的时代变化为目标,对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做初步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本文选题理由、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案,并对文中使用的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和说明。第二部分,分析辽代世居汉人墓葬装饰手法、范围和内容。一、雕砌手法占主导地位,源于表现完善的斗栱体系的客观需要。唐末木结构建筑发展成熟并到宋代定型。尤其是斗栱体系的完备,模仿地上木构建筑斗栱的多层出跳,导致雕砌的手法进一步发展。二、世居汉人墓装饰由唐代以墓道、天井为重心,向以墓室为重心转变。这一转变与唐代墓葬装饰主要反映社会阶层等级、而宋辽时期市民阶层社会地位逐渐上升,等级观念不强有关。三、墓门也表现建筑外立面、较唐、五代的发展表现为补间人字栱消失、增加华栱、下昂与耍头等纵向出跳构件,与斗栱结构至此时完善相符。四、墓室仿木构装饰着力表现建筑外立面,结合墓顶绘星象图分析,有强烈的模仿地面院落的意图,即墓室庭院化。第三部分,是对契丹人墓葬仿木构装饰的分析。一、墓门成为装饰的重心,而墓室不采用仿木构装饰是契丹人与汉人最显著区别。不仅墓门正面是仿木装饰,而且墓门外天井和墓道两侧也作仿木构装饰,是墓门装饰新的发展。二、结合墓顶不绘天象图来分析墓室无装饰现象,就容易理解是模仿生前居住的毡帐。入室如入毡帐,所以看不到天空,自然也无需仿木构装饰。三、墓室装饰虽表现上与汉人迥异,但力图模仿生前居住环境这一设计理念却是一致的。第四部分,是对北迁汉人墓仿木装饰的分析。其总体上杂糅了契丹人、世居汉人的影响,且时代越晚,世居汉人墓的影响越深。第五部分,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并提出文中不足之处,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蒙古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文化是传统的游牧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的完善,人们的传统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当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从游牧文化中汲取养分,以蒙古族为题材来进行绘画创作,以此反映蒙古人的生产生活、风俗礼教等。我的系列绘画创作也是以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祈福祭祀、劳动生产、传统竞技等方面为主题,展现新时代牧民们
当代水墨人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比,并不是传统笔墨文化的延续,而是在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环境下孕育出的反映当代审美需要的艺术创造,它有着与传统绘画截然不同的使命和价值。当今社会背景下的水墨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载体,以表现其生动的形象内容来传达艺术家对现实的描写并以其表达情思与价值,使其表现形式更自由、更多元。如何在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大形势下,运用不同的笔墨形式和个人情感,并结合当代文化归宿创造出
随着版画越来越具有包容性,不断向其他艺术形式学习借鉴,探寻自身发展的可能性,黑白木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黑白木刻的画面构成亦呈现丰富的样式。鲁迅说:“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因此在读研期间笔者选择精修黑白木刻并研究黑白木刻的画面构成。画面构成中的黑白需要构成要素点线面形色辅助来完成,该如何组织构建这些要素来为画面表现服务,未来如何发展也成为专注于黑白木刻的创作者长久深入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
本文在梳理当代蒙古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代蒙古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的风格特征与代表画家及其作品,并从绘画实践者的角度将传统与现代的绘画观念注入到笔者的创作《瞬间》系列作品中,将蒙古族人民的人物形象、精神面貌以及情感表现融为一体。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第一章结合蒙古族人民的地域环境、民俗民风等方面,阐述当代蒙古族题材工笔画的发展现状,同时选取当代蒙古族题材工笔画的代表画家
二人台是广泛流行于晋、蒙、陕、冀、宁五个省区,是集歌舞、曲艺、牌子曲、戏曲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它诞生于山西地区,成长于内蒙古地区,是伴随着“走西口”这一塞外谋生的移民文化,经历岁月千锤百炼发展而成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走西口》是二人台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之一,在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走西口》以各种艺术形态和表现方式广泛流传于晋、陕、蒙、冀、宁乃至全国各个地区。二人台《
《我心永爱》选自中国原创歌剧《玉鸟兵站》中的第三幕(女主人公阿朵的咏叹调唱段),该歌剧是张卓娅、王祖皆1999年为总政歌舞团全军第七届文艺汇演所创,而后也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献礼的演出。二人被称为“乐坛伉俪”,是我国民族歌剧创作领域的代表人物。本文以《我心永爱》的创作背景及旋律情感发展为思考切入点,主要论述《我心永爱》两种演唱版本的比较,重点论述笔者的演唱诠释及对两种演唱版本的学习借鉴。第一章,通过
音乐剧《阿依达》改编自威尔第同名歌剧《阿依达》,全新的演绎独具风味且备受观众喜爱,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音乐剧作品。本文研究的是剧中女二号安奈瑞斯的人物塑造与唱段诠释,笔者将围绕戏剧人物形象与剧中经典唱段两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音乐剧与美声的学习及实践经验提出个人理解与塑造方式见解。本文共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以戏剧人物形象方面为切入点,对安奈瑞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以本人的实践体会为经验论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综合版画由于其独特的兼容性、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特殊的绘画语言特点,越来越受到年轻艺术家的青睐。作为版画发展中的新兴版种,与传统的木版、铜版、水印版画不同,并非采用单一的凹、凸、漏、平这四种技法,而是采用多元的材料、不同的技法结合创新来完成。在突出作品主题、创作方式、材料选择、技法应用、印刷方法上具有广泛的选择,表现出的艺术特点也不尽相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以《消逝》系列作
皮雕是在植鞣革上雕刻、绘画而形成的立体或半立体皮革制品,蒙古族皮雕以皮革雕刻的艺术形式记载蒙古族的文化与习俗。当代蒙古族皮雕作为内蒙古地区民族工艺品之一,其富有质感的皮革与经典图案以符号化的语言呈现于大众视野。本文以2000年至2020年的蒙古族皮雕作品为例,分析其视觉符号与其价值。本文的绪论部分,以本文作者走访调研并搜集呼和浩特市蒙古族皮雕生产基地的皮雕作品为基础,搜集文献阐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
歌剧选段《五年前,你说你爱我》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大美声学习者的青睐,更有很多的歌者对其进行诠释与演唱,在众多歌者当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迪里拜尔、周晓琳两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迪里拜尔的演唱版本具有张力的演唱特点将歌曲情感展现的十分饱满,迪里拜尔的声音无不展现着其老道、成熟而又稳重的声音特点,不仅歌声婉转动人,她那赋有磁性、强势中又带着一丝温柔的演唱特点与故事情节高度融合。周晓琳演唱版本歌声深情动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