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包括局部脑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以及与艾滋病相关的脑水肿。炎症反应过程主要是白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渗出和趋化性作用跨过血脑屏障(BBB)向炎症部位迅速大量的迁移。在白细胞表面,具有高度表达的整合素受体,RGD肽可以与之特异性地结合。利用这一性质,可将RGD肽与脂质体偶联,使RGD-脂质体被携带跨过BBB并到达脑部的病灶部位。据此,本研究以抗氧化药物阿魏酸(FA)为模型药,通过羧基胆固醇将RGD肽偶联到FA脂质体表面,利用RGD肽与白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特异性地结合,不仅实现了脑靶向给药,而且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脑部的病灶区,显著提高了FA的抗氧化效果,达到预期设计目的。相关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采用醋酸钙梯度法制备阿魏酸脂质体(FAL),包封率80.2±5.20%,5h药物释放80%。应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电位滴定技术从分子水平研究了药物与磷脂之间的作用,对醋酸钙载药的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从pH梯度和电势梯度两个方面解释其载药机理。选用与FA分子结构相似的水杨酸(SA)为模型药物,制备不同盐梯度脂质体,测定不同盐溶液中FA及SA饱和溶解度,发现内水相中高溶液度也可以获得高包封率。通过胆固醇衍生物将RGD偶联到脂质体表面,以体外细胞亲和力为指标,筛选了RGD与脂质体的连接臂,结果由羧基胆固醇连接的RGD脂质体与白细胞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并确定RGD在脂质体表面的连接密度为2.5%。在人全血中,偶联RGD的脂质体与白细胞结合率达72.4%。考察了羧基胆固醇与RGD偶联工艺的温度、pH值、磷脂浓度等因素对结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98%以上的RGD肽可在2h内反应完全,且催化剂没有引起脂质体的聚集。对偶联RGD的FAL(RGD-FAL)及FAL进行了理化性质评价,冷冻蚀刻电镜观察其显微形态。电镜观察结果为单室脂质体,两种脂质体获得的包封率分别为80.2±5.20%和81.0±3.7%,稳定性良好。采用脑部微量注射IL-1β建立大鼠脑部炎症模型,考察了RGD-FAL脂质体在炎症大鼠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由RGD介导的脑靶向脂质体可以在炎症大鼠的脑组织中以高于FA溶液组6倍,高于FA普通脂质体3倍的浓度分布。且由于RGD脂质体在血中与白细胞的结合,避免了被肝、脾组织的吞噬,与溶液组相比,其半衰期延长了2.6倍,与普通脂质体比较半衰期延长了1.43倍,消除速率明显下降。此外,将荧光标记的RGD脂质体注射入脑部炎症的大鼠体内,不同时间点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其脑组织切片,研究RGD脂质体在脑内的分布。荧光照片显示,在炎症反应期脑组织切片的荧光强度持续增加,且出现了荧光脂质体聚集的光斑,证实RGD脂质体在炎症大鼠体内不仅可以随白细胞通过BBB,而且可聚集在脑部的炎症反应病灶。建立U937细胞株氧化损伤模型,以细胞活度、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及形态学改变为指标评价了RGD-FAL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将FA制成脂质体后,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FA溶液。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以川芎嗪为阳性对照药物,评价RGD-FAL在体内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RGD-FAL在体内抗氧化效果明显高于FA溶液、普通FA脂质体组、阳性对照药物组。结果表明体内药效的结果与体内分布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