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败育胞质对水稻杂种F产量品质的影响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6个不同来源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野败型(WA)59A、K型59A、G型59A、D型59A、矮败型(DA)59A、印水型(ID)59A)进行生理和农艺特性的分析比较,找出各个不育细胞质在不育系之间存在的差异;用这6个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香恢830、南恢511、明恢86、成恢047、蜀恢527、明恢63、泸恢6)进行杂交,对组配的42个杂交组合F1代进行SSR纯度鉴定;分析不育胞质对杂种后代F1产量、品质性状产生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对同核异质不育系农艺、生理性状研究 在6个不同质源的不育系中,以DA59A中的叶绿素a,b含量最高,且叶绿素a/b值最小;在对6个不育系主穗剑叶脯氨酸含量的测定中,以G59A的含量最高;在对总氨基酸含量测定中,以DA59A含量最高,WA59A最低;在对各不育系POD酶活性的测定中,以DA59A活性变化最明显;分别对6个不育系同期分蘖的调查,表明D59A的分蘖力最强,K59A的最弱;对始穗期各不育系花粉育性的镜检结果为6个不育系花粉不育度为100%或接近100%;对不育系自交结实率考查结果,6个不育系自交结实率均为0。 2.对杂交组合F1纯度鉴定 将不同来源的籼型不育细胞质育成的6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分别与7个不同的恢复系杂交组配成42个F1杂交组合。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F1杂交组合进行纯度鉴定。经鉴定,杂交组合F1代的纯度达到98%,与大田鉴定纯度基本一致,符合试验要求。 3.对杂种后代F1产量性状的影响 应用6个同核异质不育系与7个不同的恢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设计配制42个杂交组合,对42个组合的单株产量等9个主要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配合力分析。在相同核背景下比较不同籼型败育胞质对水稻F1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育细胞质表现出的效应比恢复系细胞核的效应以及细胞质与恢复系细胞核之间的互作效应小;不育细胞质效应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同一不育细胞质在不同性状上效应的差异和同一不育细胞质与不同恢复系核之间的互作效应的差异;6个不育系对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着粒密度、单株产量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显著;对参试的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结实率三个性状上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同一组合在不同性状或不同组合在同一性状上的加性遗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不同。 4.对杂种后代F1品质的影响 在相同核背景下比较不同籼型败育胞质对42个杂交组合F1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不育系对杂种后代F1品质性状的影响除了对整精米率性状有显著影响外,对其它品质性状的差异都不显著;而恢复系对杂种后代F1品质的影响,除了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在其它品质上都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世界都有手性的存在,与我们的息息相关。由于手性物质的重要性,近几十年以来如何获得手性化合物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大多数的手性化合物的制备,不对称催化是最为有效的化学合成方法。不对称催化一般有两种催化模式:小分子催化和金属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大多的催化模式一般是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稳定过渡态,利用手性配体提供的空间环境控制产物手性,该催化体系大多数的催化量较高;金属催化模式主要
氨硼烷(NH3BH3)具有以及较高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理论含氢量(19.6wt.%),并且其水解制氢性能优异,使其近年来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制氢材料。催化水解的催化剂具有轻易制备、低成本以及高催化活性是氨硼烷水解高速制氢技术的关键。其中,氨硼烷在水解时以硼化钴(Co-B)催化剂催化NH3BH3水解反应制备氢气的前景优良。在催化水解氨硼烷释氢过程中,由于Co-B易于团聚普遍存在的催化活性低、水解动力
光诱导电子转移是自然界中从光到化学的能量转化的基石,而其在化学的许多领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太阳能转换,光致发光传感器,光开关,人工光合作用,光催化和光致变色等。近些年这些应用对应的光化学基础性研究正飞速发展,其中,含氮稠环芳香化合物因其共轭性,刚性和多样性等而广受关注。本论文主要针对含氮稠环芳香化合物中经典的配体喹啉和异喹啉进行了光致变色的研究,拓展了“金属紫精”光致变色材料的体系,并研究
学位
学位
目前国际上尚无完善、系统的SMA配合比设计方法,大部分是用传统的马歇尔体积设计方法,与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设计有很大差距。论文以沥青混合料的三级分散体系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以Am、Ap为指标的SMA配合比设计方法。论文通过实例给出了该方法的具体步骤,研究了Am、Ap指标的取值范围,并通过马歇尔试验和相关路用性能试验进行检验。论文针对不同粉胶比、不同最大公称粒径集料、使用不同沥青对Am、Ap值变化影响进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碳和天然气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造成酸雨以及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现象,而且传统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寻找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和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紧迫。在许多新能源中,具有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和启动时间短特点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D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它在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将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种新型电池技术做到了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将能源进行回收利用。由于MFCs在运行时对环境无害,具有一定的环境友好性,这种特性吸引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也为人们研发新型清洁能源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在目前的研究中发现MFCs在运行时会遇到稳定性较差,产电性能较低等问题。在MFCs的阴极上发生氧
本研究以遗传差异较大的两个中国甜瓜地方品种的自交系4G21(属于东亚薄皮甜瓜次级起源中心)和3A832(属于西亚厚皮甜瓜次级起源中心)为作图亲本,以杂交组合4G21/3A832F2分离群体的114个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SRA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构建甜瓜分子遗传图谱。甜瓜作图亲本的多态性研究表明:在184个SRAP引物组合中有176个扩增出多态性条带,不同引物组合扩增的多态性条带的变异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