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畜产品是我国居民获取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畜产品行业关乎国计民生。然而,近年来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的现象愈演愈烈。以猪肉为例,2003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三个猪周期,平均每个持续时间约为四年,价格上涨幅度最高时达到50%。尽管猪周期属于“正常”的经济周期,是供给对需求的滞后性调整,但是它造成了生产资源的低效配置,也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畜产品市场的波动源于供给与需求的缺口。考虑到供给量方面的数据较容易获得,关于畜产品消费量的研究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畜产品消费领域的研究概况,探讨了畜产品消费的特征和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介绍了组合预测中采用模型的基本原理;利用国际粮农组织数据库提供的资料测算了我国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此获得了预测所需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猪肉为例,根据既定的研究思路,对我国猪肉的消费需求进行了详尽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实证过程中各模型的优缺点和预测的精确性,预测了我国猪肉需求的短期走势。此外,本文也根据该思路研究了其他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包括牛肉、羊肉、禽肉、蛋类、奶类),验证了组合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就目前来看,研究国内畜产品需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行业形成合理的生产预期,避免短期的价格变动促使行业盲目增产或减产;二是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动,研究畜产品价格变动的原因,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经实证研究,本文的结论如下:第一,影响畜产品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收入、价格、城镇化率、节假日等;第二,遗传算法可用于为支持向量机求解最优参数,从而改善预测效果;第三,组合预测能够降低单个模型的预测风险,提高预测的精度,因此有必要运用组合模型来解决预测领域的问题;第四,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预测的精确度要高于ARMA模型;第五,2014~2016年我国猪肉消费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2.33%。本文参照前人的经验,提出了原创的研究思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强农业数据统计工作,构建官方农业数据库;二是编制农业监测预警指标,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三是转变农业调控手段,丰富农业风险管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