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现状,深入调查孕期非疾病性休假的原因;了解该院儿科护士岗位设置情况,为儿科护士孕期岗位调整方案的提出和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以期为科学地设置儿科护士岗位,合理的配置儿科护理人力资源,降低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人数,减少人力成本的不合理支出,稳定临床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及护理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前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相关概念和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对孕期非疾病性休假现状和护士岗位设置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 第三部分探讨了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现状及休假对医院所带来的影响。运用医院内部排班考勤系统,检索出该院2011-2016年儿科护士孕期休假情况,按照学历、休假时间长短、年龄、能级、专业职称和行政职务等统计数据,发现儿科护士孕期休假人数占儿科病假总数的80.66%,平均每名怀孕护理人员休病假时间为(178±0.37)天,2011-2016年医院新增儿科护士83名,2012年起每年招聘规培生100名,导致了医院人力成本支出的大量增加。 第四部分调查儿科护士孕期休假意愿和休假原因。通过专家咨询形成的《儿科护士怀孕状况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对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儿科病区全体护理人员378人进行调查发现,儿科护士有孕期非疾病性休假意愿的比例高达93.77%,影响儿科护士孕期休假的原因主要有夜班倒班、工作强度大、家人担心工作可能影响胎儿健康、中午休息时间不足、不喜欢工作科室或工作岗位及医院检查太频繁、上班时间太早和工作中可能会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几个方面,且如果去除以上因素后,超过半数的护理人员愿意继续上班。 第五部分为儿科护士孕期岗位调整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对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原因和医院现有儿科护士岗位职责、胜任条件进行分析,通过取消儿科护士孕期夜间值班,规避检查和考核,增加夜间住院总护师值班人员数量,轮换儿科孕期护士工作岗位,采取弹性排班,将休假情况与评优挂钩等方式调整孕期工作岗位和要求。实施调整措施后,儿科护士孕期非疾病性休假人数降低33.99个百分点,X2=7.95,P<0.01;休假意愿下降79.06个百分点,跌至14.71%,X2=467.35,P<0.01;同时,孕期社会支持度上升。因此,结合当前宏观环境和医院实际情况提出的儿科护士孕期岗位调整方案,有利于降低儿科护士孕期休假意愿和休假率,便于医院管理者做好儿科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降低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