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岳恒山被尊为恒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齐名,并称我国的五岳。北岳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堪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鸿篇巨著。其中祭祀文化、宗教内涵、哲学观念、政治策略、军事思想等等方面则是北岳极为重要的篇章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凸显了其居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的显赫地位。北岳恒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先秦被封为北岳始直至明清之际,北岳恒山经历了地理位置的变迁。北岳受封时起,历经数代直至明清,古恒山的位置一直在上曲阳县西北,即今河北阜平、涞源和唐县交界的地区,主峰被当地人称为大茂山,祭祀地点在曲阳县北岳庙。明朝始有臣子托名古北岳所居位置非都城北方与“北岳”名不副实为由,上疏议移址改祀。至清顺治时,终于完成北岳到山西浑源境内今恒山的变迁。古人对于五岳的祭祀历来倍加推崇。北岳的祭祀历经不同朝代的历史时期,从先民首领的巡守柴祭,到两汉统治者对祭祀形制和场所的固定,历经隋唐时期对北岳神的封王之后,北岳祭祀在北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此时更出现了祭祀北岳的北岳庙与北岳恒山主峰不属同一国家境内的特殊状况。北宋承唐之制,不同于唐代的新变化是在都城东京修建五岳、四渎的望祭坛并订祭仪。北宋在北岳祭祀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基于唐代封北岳为“安天王”后,宋代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又加封“安天元圣帝”号。北岳庙是祭祀北岳恒山的庙祠,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简称北岳真君庙,今河北曲阳县城西南。北宋时期北岳庙的日常修缮维护记载,常见于官修正史。北宋士人奉旨重修北岳庙的碑刻,能够解析当时统治阶层对北岳神的祭祀并记录岳庙修缮情况。北岳恒山是北宋文人吟咏的常见对象。从他们层出不穷的祝文、青词类文章中不难想见北岳祭祀和礼制的繁盛之处。同时,此时涌现数量众多的诗歌表现出北岳祭祀在当时士人心目中突出的地位。纵观北宋一朝,北岳恒山以其居宋辽边境的特殊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