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赤道气流ISO特征在台风季节预报中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sam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赤道气流作为南北半球物质、能量和水汽的输送通道,它的季节内变化引起台风水汽源变化,影响台风的生成频数和路径。本文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简称ISO)特征在台风季节预报中的可行性。台风路径在传统的西行、西北行和转向路径分类基础上细分为7种,运用NCEP/NCAR分辨率2.5°x2.5°全球水平风场1979-2010GIRB数据进行30-60d带通滤波,原始风场资料对不同路径的台风进行合成分析表明,不同路径对应各自的ITCZ位置和副高位置,越赤道气流是影响ITCZ和副高位置的关键系统之一,滤波后对不同路径的台风所对应的低频流场进行超前和滞后合成,发现不同台风路径对应着不同的低频越赤道气流通道,低层20°N附近的低频气旋外围气流总是预示着台风路径未来的走向。低层低频流场的演变表明,越赤道气流的振荡周期为准40d,它的ISO特征影响低纬地区的低频气旋的位置和强度,进而影响台风路径。高层低频流场与低层呈现反方向流型,越赤道气流不再是以通道形势出现而是呈现区域特征。运用NCEP/NCAR分辨率2.5°x2.5°,1979-2010年再分析风场资料的30-60d时间滤波资料和JTWC1979-2010年台风路径资料,采用空间低频滤波器,分离小于1500km的天气尺度波动和大于2000km的大尺度波动,研究了越赤道气流ISO空间尺度分离特征。空间尺度分离分析表明,大尺度越赤道气流以准40d周期振荡,导致20°N附近的低频气旋建立和维持,大尺度低频气旋外围的气流单独或与周围系统共同作用预示着未来台风路径的走向,大尺度越赤道气流演变特征表明越赤道气流ISO特征是大尺度固有的特征,天气尺度波动在大尺度气流的引导下,通过越赤道气流准40d振荡进而影响低纬地区的大尺度低频系统,最终决定台风路径的走向。天气尺度越赤道气流同样以准40d周期振荡,导致20°N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建立和维持,天气尺度低频反气旋外围的气流与未来台风路径的走向相反,天气尺度越赤道气流演变特征相对于大尺度越赤道气流演变特征表明越赤道气流ISO特征是大尺度固有的特征,天气尺度波动是大尺度气流下的一种反位相扰动,这种反位相扰动也存在准40d振荡。在大尺度越赤道气流ISO固有准40d振荡的气候背景下,以反位相存在的天气尺度越赤道气流ISO特征在大尺度气流的引导下,受不同越赤道气流通道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台风路径型。越赤道气流ISO大尺度固有特征对台风路径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将越赤道气流ISO特征作为台风季节预报重要参考量之一。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小山姆·巴斯·沃纳(Sam Bass Warner Jr.)生于1928年,是美国著名的城市史学家,曾任美国城市史协会(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主席。沃纳的研究受到了麻省理工-哈佛城市研究联合中心、华盛顿大学城市和地区研究所、国家人文基金的支持。沃纳对于美国城市研究理论的丰富具有较大贡献,他所提出的变量理论、内城外城的概念,为美国城市史研究的发展和理论更新提供了新的角度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利用2010年1月和12月在宣恩和荆州开展的综合外场观测所获取的大气边界层结构资料,重点分析了不同下垫面(山地和平原)的雾气过程中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随时间、高度的变化特征和雾气过程的形成、发展、成熟和消散的演变规律,分析了大雾在两种下垫面结构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异同。结果表明:晴天无雾日,宣恩地区的逆温层出现在17:00时左右,但强度较弱,随着时间的发展逆温层底不断抬升,荆州的贴地逆温层出现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资料、NCEP/NCAR提供的一日四次1°*1°全球格点资料和TRMM卫星反演降水资料,对两次较为典型的梅雨期暴雨过程:2010年7月3-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以及2011年6月23-24日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大别山地形对两流域暴雨生成发展的影响。论文研究主要方法是利用现有资料,运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2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个区域梅
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在空间和时间上差异很大。卫星是云监测的主要手段,通过反演还可得到云粒子有效半径等很多云特性参数。云参数对真实云结构的反应能力直接关系到这些参数的应用的准确性。细致了解云的微物理特征参量不仅有助于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对天气系统的精细化分析预测,有助于对人工影响天气可播区和播云效果的判定,同时对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卫星3.7μm通道被广泛用于反演云粒子有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