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 Maxim.)和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为罂粟科绿绒蒿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者全草为重要的藏药。随着人们对绿绒蒿植物药用价值认识的不断增多与深入以及藏药的工业化生产,绿绒蒿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为野生绿绒蒿被人们过分采挖后,致使野生绿绒蒿资源逐年削减。面对与日俱增的社会用药需求,迫切需要对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进行人工栽培。而在实际生产中,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的休眠现象、种子的活力鉴定、种子的贮藏以及二者幼苗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栽培以及人工驯化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以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二者种子内源抑制物质、不同温度、不同化学试剂、不同层积条件处理的研究,探究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休眠原因,并为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检验与评价以及种子贮藏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依据,同时,为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的栽培与种植提供技术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吸水性测定,发现两种种子的吸水特性均满足一般种子的吸水规律,所以这两种材料种皮对种子的萌发不具有机械阻碍作用,不能引起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休眠。2.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中均存在生物活性较强的内源性抑制物,并且两者材料间抑制物的活性也达极显著差异(P<0.01)。通过对小麦和白菜种子生物活性测定,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水溶性性成分,且均对小麦和白菜种子的萌发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经由本研究发现,致使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具备休眠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种子中含有一定量的内源抑制物质。3.经过不同温度对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的萌发实验发现,总状绿绒蒿种子在20℃条件下萌发状态最佳,多刺绿绒蒿种子在15℃条件下萌发状态最佳,并且生理特性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呈现不同响应,其中SOD、POD、CAT、可溶性糖蛋白、丙二醛(MDA)、脯氨酸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不论培养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时,SOD、POD、CAT、可溶性蛋白质、MDA、脯氨酸均较CK组呈显著或者极显著程度地增高(P<0.05或P<0.01),说明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SOD、POD、CAT、可溶性蛋白质、MDA、脯氨酸等种子内生物活性物质会帮助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度过外界不适宜环境。4.经过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KH2PO4)、赤霉素(GA3)、聚乙二醇(PEG)、水杨酸(SA)以及吲哚乙酸(IAA)对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浸种后萌发试验发现,发现用600 mg/L GA3处理后,两种种子萌发率均达到最高,且较其他处理组达显著或者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但是经0.7 mmol/L SA处理后的总状绿绒蒿种子和0.5 mmol/L SA处理后的多刺绿绒蒿种子生理活性较GA3处理过后的种子强,说明通过SA处理的种子可以帮助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度过不良环境。5.经过对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不同条件的层积处理试验发现,总状绿绒蒿种子在20 cm深的湿沙和-10℃条件下混合层积60 d,种子萌发状态最佳;多刺绿绒蒿种子在30 cm深的湿沙和-15℃条件下混合层积75 d后,种子萌发状态最佳,这与两种种子野外生境完全吻合,说明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均具有生理后熟现象。所以在生产实践或者人工栽培过程中,对这两种种子进行低温层积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其萌发率以及萌发质量。6.经过对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幼苗低温胁迫处理发现,两种植物的幼苗对低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响应,5-20℃温度处理条件下,两种植物幼苗生理指标含量较其他处理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且多刺绿绒蒿幼苗较总状绿绒蒿在低温响应更强,说明多刺绿绒蒿幼苗更能适应低温条件,这两种材料其生境完全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