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草素在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x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樨草素(Luteolin)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菊花、忍冬花、紫苏叶等天然药物中。研究表明木樨草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生物利用度并不清楚。本论文研究木樨草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代谢特征,为含有木樨草素的中药材的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大鼠生物样品中木樨草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以山奈素为内标,建立测定生物样品中木樨草素的液相色谱方法。分析柱采用NucleodurC18(250mm×4.6mm,5μm,德国Macherey—Nagel公司);以甲醇:0.2%磷酸溶液(50:50,v/v)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该法的线性范围0.02~50μg/mL,定量下限为0.02μ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分别小于80.2%磷酸溶液(50:50,v/v)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该法的线性范围0.02~50μg/mL,定量下限为0.02μ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分别小于8.9%和10.2%,生物样品中原形及总木樨草素的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3.7%~110.9%。本文建立的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适合于分析生物样品中木樨草素的浓度。 第二部分木樨草素的生物利用度及其首过代谢效应 本部分研究了木樨草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代谢和排泄行为。灌胃给予大鼠木樨草素(10mg/kg)后,大鼠血浆中木樨草素以原形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存在。原形木樨草素的生物利用度为29.10%;以结合型木樨草素计算,则为50.14%;总木樨草素的生物利用度为44.89%。原形与结合型木樨草素的Tmax分别为(0.10±0.04)h、(0.45±0.33)h,Cmax分别为(1.23±0.54)μg/mL、(1.80±0.86)μg/mL,AUC0-24分别为(0.71±0.20)μg.h/mL、(3.71±1.23)μg.h/mL。首过代谢可能是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木樨草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采用常规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法等方法研究木樨草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证实了木樨草素在大鼠体内主要代谢物有原型木樨草素、木樨草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及其甲基化代谢产物香叶木素,其中首次发现木樨草素在体内甲基化代谢生成香叶木素。 第四部分木樨草素的胆汁排泄和肠肝循环 本部分实验进一步探讨木樨草素的胆汁排泄及肠肝循环特征。给大鼠静脉注射10mg/kg木樨草素后,木樨草素及其Ⅱ相代谢产物葡萄糖醛酸木樨草素的24h累积胆汁排泄百分率分别为0.03%和14.42%。胆汁排泄是木樨草素Ⅱ相代谢结合物的一个排泄途径,但所占比例不高。 研究表明,经胆汁排泄的结合型木樨草素可经肠道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但药时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的双峰。结合型木樨草素的重吸收百分率为40.4%,总木樨草素的重吸收百分率为39.6%。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雄黄对核辐射小鼠的治疗作用。比较水飞雄黄、纳米雄黄对核辐射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耐力胶囊对核辐射小鼠的保护作用。为抗辐射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方法:(1)以50只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水飞雄黄组,纳米雄黄组,阳性药物(鯊肝醇)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只照射不给药),空白对照组(不辐射不给药)。小鼠经~(60)Co-γ射线辐射后24 h灌胃给药,按组别不同分别给予
马来酸曲美布汀(trimebutine maleate,TMB)是一种不同于胆碱能药物和抗多巴胺药物类型的新型胃功能调节剂,主治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症(IBS)、慢性胃炎所致的胃肠
目的:缓释和控释系统(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s)发展很快,除了对药物的释放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外,也出现了控制释药部位和控制释药时间的缓释、控释系统。微囊(microcapsules)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成粒径为5-250μm的微型胶囊,采用缓释囊材使微囊长效化,可制得缓控释微囊。缓释微囊片(micr
近年来,抗菌药的滥用和免疫抑制药、激素、抗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真菌病感染率和肿瘤发生率大幅度上升,也使得很多真菌和肿瘤逐渐对药物产生了很多耐药性,这促使着人们要不断研发新的广谱、低毒、高效的抗真菌、抗肿瘤新药。硫色满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含硫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本实验利用微量稀释法研究了新的硫色满酮氮唑类衍生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对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一种硫色满酮三氮唑衍生物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