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捻型喷气涡流纺成纱原理及其纱线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yujian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高技术纺纱正在朝着高纺纱速度、高效率、高自动化、低能耗、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这同时也是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的必要条件。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具有高纺速、短流程、低能耗等优点,占据了世界纺纱技术的制高点,是极具潜力的新型纺纱技术。但喷气涡流纺纱线从加工技术方法来说,由于采用了高速涡流的加捻方式,相对于机械加捻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是高压气流容易抽拔出受纱体控制力不足的纤维,从而导致纤维被随机抽拔,使得最终纱线细节增多、条干质量下降;从纱线结构来说,喷气涡流纺纱线由芯纤维、转移包缠纤维、规则包缠纤维三部分组成,与环锭纺纱线中纤维的螺旋形态结构相比,芯纤维的平行伸直结构使得纤维之间的抱合能力较弱,致使纱线的断裂强力主要由规则包捻纤维与芯纤维的侧向摩擦力贡献,从而使纱线强力偏低。另外,喷气涡流纺纱技术自1995年日本Murata公司(其称:涡流纺)研发推出以来,由MVS851发展到如今的MVS870,在这期间只有瑞士Rieter公司(其称喷气纺)已研究并开发了喷气涡流纺J10技术与设备。我国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喷气涡流纺纱技术的加工系统和产业化装备,设备严重依赖于进口,技术升级受制于国外技术。本课题以喷气涡流纺纱技术的研究现状为出发点,基于日本村田公司研发的MVS870喷气涡流纺纱系统,针对传统喷气涡流纺加工技术方法和纱线结构的不足,对其加以优化,提出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的创新理论。首先借助流场数值模拟和有限元模型理论深入分析喷气涡流纺纱气流加捻过程中气流变化特征和纤维运动规律;然后基于此研究结果,设计空心锭顶端区域的结构参数,满足自由端纤维自捻的力学构想,以改变喷气涡流纺的纱线结构,完善喷气涡流纺纱线的成纱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日本村田公司生产的MVS870系列喷气涡流纺纱系统,建立喷嘴内部加捻区的三维流体动力学计算模型,利用ANSYS14.0软件的FLUENT模块对加捻区内高速、可压缩、湍流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空心锭近壁面处气流特征。研究表明:喷嘴内流场压强分布关于空心锭轴线对称,压强从喷嘴入口到出口逐渐减小。空心锭的顶端平面以及以此为基础垂直向上的整个区域内,气压分布静压值较小,并且为负压分布,这样的气压分布现象对于纤维束被顺利吸入进空心锭十分有利。喷嘴内壁与空心锭外壁所形成的整个气流加捻区域的气压静压分布呈现U型的分布规律。空心锭的存在对于该气流加捻区域的气压分布规律影响显著,靠近空心锭外壁面区域内气流气压值最小,靠近空心锭顶端区域内,气流出现少量的回流现象。气流加捻区域内气流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都是符合旋转气流规律的。气流的切向分量主要作用于倒伏在空心锭入口周围的自由端纤维,使之进行加捻运动;气流的轴向分量主要作用于纤维束纤维,使之进行牵伸运动,但是由于作用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气流的径向分量主要对纤维束外围的纤维起膨胀作用,加以气流切向分量的作用,可以使得包缠纤维数量大大增加。(2)基于流体模拟所得到的三维流场特征和弹性细杆模型的结构特点,建立纤维有限元三维模型,模拟自由端纤维在高速旋转气流作用下的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研究表明:喷气涡流纺气流加捻腔中自由端纤维纤维速度随着H先逐渐增大,在H=5.25 mm处发生转折,逐渐减小。由于空心锭的特殊结构,空心锭壁面基线与轴线夹角在H=5.25 mm处发生明显变化,倒伏纤维的轴线位置由空心锭壁面基线与轴线夹角δ决定;自由端纤维的运动轨迹在空心锭顶端0mm5.25mm内,纤维轴线与空心锭顶母线之间所夹锐角α1≈53.5°;在5.25mm11.15之间,纤维轴线与空心锭顶母线之间所夹锐角α2≈59.3°。(3)根据喷气涡流纺的成纱机理,结合力学扭矩及加速度原理等理论方法分析自由端纤维在高速旋转气流下的受力情况,确立自由端纤维在绕空心锭顶端旋转过程中产生自捻所需的临界力学条件。研究表明:纤维在气流加捻过程中发生自捻的临界条件为Tf≥(dθ/dl)×Rt,提出增加空心锭顶端壁面与自由端纤维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纤维发生自捻,增大自捻纤维卷入纱体中的形变量。分析了自由端纤维自捻的运动过程,随着自由端纤维滚动时间tmax的不同,最终卷绕到纱体中的形变量也会发生改变。当tmax<Tf,最终卷绕到纱体中的自由端纤维形变量为(dθ/dl)×tmax,达到最大形变量Tf/Rt 后,纤维绕空心锭壁面做纯滑动运动;当tmax=Tf,自由端纤维达到最大形变量时,恰好结束绕空心锭旋转运动;当tmax>Tf,最终卷绕到纱体中的自由端纤维形变量为(dθ/dl)×Tt,自由端纤维未能达到最大型变量便结束绕空心锭旋转运动。从理论上分析了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技术的可行性。(4)结合自由端纤维产生自捻所需的临界力学条件和在高速旋转气流下的运动轨迹,设计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空心锭。建立自捻型喷气涡流纺喷嘴内部流体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对比不同设计方案下的自捻型空心锭对自由端纤维自捻的作用强度。结合实际生产,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不同设计方案下的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空心锭进行试纺,对比分析样纱的成纱性能。研究表明: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空心锭顶端的槽体结构使气流在槽体内部出现短暂停滞效应,槽体附近的气压值随着槽体走向与空心锭锥顶母线之间夹角的减小、槽体数量的增多而降低。气流推力、卷吸能力和气流速度分量(切向速度、径向速度和轴向速度)随着气压的降低而增大;对比传统喷气涡流纺和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线性能,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倒伏纤维与空心锭表面摩擦力,更有利于倒伏纤维滚动产生自捻,提高纱线的强伸性能和条干均匀性能,但是超过一定范围之外时,摩擦力对加捻旋转运动的阻碍作用占主导地位,使得纱线拉伸断裂性能减弱,纱线结构变得松散,毛羽增多。(5)基于自捻型喷气涡流纺样纱,结合纤维示踪以及高倍显微镜等方法研究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线结构及空间构象。再运用微积分方法、力学扭矩等方法分析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线在拉伸断裂过程中的断裂机理。研究表明: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线外观形态同传统喷气涡流纺相似,都具有环锭纺纱线相似的外观,但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的纱线规则包缠纤维的包缠角较大;芯纤维平行伸直,包缠纤维包缠于新纤维外部而成纱,两部分的过渡为转移包缠纤维,长度较短,同一根纤维规则包缠部分的包缠角不恒定一致;纱线中的纤维大部分具有自捻形变;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线拉伸断裂强力为滑脱部分纤维的表面摩擦力和断裂部分纤维强力之和,卷绕到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体中的纤维自捻会发生适量弹性形变恢复使得纱线结构更加紧密,纤维表面正压力q与纤维间的相互接触面积A同时增大,则滑脱长度lc减小,断裂部分纤维根数增多,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线断裂强力随断裂部分纤维根数的增多而增大,比传统型喷气涡流纺纱线强力提高了(△)P,其中(△)P≥0,且随着自捻纤维的形变量dθ增大而增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自捻型喷气涡流纺通过改变空心锭参数,实现纤维自捻,有效的弥补了传统喷气涡流纺纱加工技术的不足,优化了传统喷气涡流纺的纱线结构,提高了传统喷气涡流纺的成纱性能。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的研究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喷气涡流纺技术和设备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非线性发展方程(组)的精确求解问题是孤立子理论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包括提出新的精确求解方法与利用已经建立的方法给出非线性发展方程新的精确解等两个方面.由于非线性
全双工双向中继系统是通过全双工中继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下完成信息在两个全双工端节点之间的双向传输。作为一种高效的数据通信方式,它是5G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
<正>十九大报告关于当前世界经济的总体判断、格局演变、中国方略,都有丰富内涵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
1进一步检查与治疗根据上述所见,可以明确患者存在胆道梗阻和上消化道出血,但胃镜未见溃疡、肿瘤、贲门黏膜撕裂等出血病灶,考虑不能除外胆道出血。急诊ER-CP:胃内可见血液,乳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迅速改革,整个课堂对高中生的美术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教美术,如何更好地学美术,已经成了当今高中学生与老师面临的棘手难题。相对于其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人教版<英语>第21单元 Revision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
在网络技术进步引发新型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媒体具有交互特性和跨时空特性,既促进大学生快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又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后,颈椎间盘突出自行消失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脊髓型颈椎病新的致病学说。方法:自1994年6月~1998年5月对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患者行
为了探究交流干扰下抑制管道发生腐蚀的最佳保护准则,通过试验确定交流干扰下达到最佳保护状态时的阴极保护电位,首先验证经典的-0.85 V[vs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CSE)]阴极保护
<正>一、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的现状及困境随着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关注的原因比较复杂,研究的视角不同,解决策略也不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