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由于我国国情、中学生学情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人研究60多年来历史课程的设置情况,分析历史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优点以及不足,为中学阶段设置出更理想、更科学的历史课程提供一些参考。该论文的写作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历史法与文献法以及归纳总结法,从以下三方面对历史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一、课程设置理念的演变,在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向随着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必修课的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就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理念而言,主要是围绕社会所需以及学生的发展而提出的,由建国初期和建设时期的知识型人才向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能力型人才转变,由20世纪末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转变为新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中学教育发展的主要体现。二、课程设置内容与课时的演变,我国的历史学科从整体来说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之分,而这两部分又各自分为三部分,即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作为国民,最基本的是了解本国的历史,了解的程度如何,成效是否显著,都与历史课程的设置有直接的关系。本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研究60多年来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内容与课时,分析历史学科设置的主要特点、优点与不足,扬长避短,使历史学科的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三、课程设置类型的演变,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学开设的历史课以必修形式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科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选修课的比重逐渐加大,选修课的设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历史选修课,这样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制定的教育目的和中学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并且结合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分析其演变的主要原因,此外,对历史课程的设置进行初步的展望。历史课程设置的演变受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中学的教育目标不断变化,以至于课程设置也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不断涌现,为了解决学科增多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历史学科可能会出现综合化的趋势。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丰富了选修课的类型,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拥有的历史课程资源也不相同,因此,各地区需创办特色的中学。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办民族中学,开设民族史课程,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双语授课,开发当地的乡土资源,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通过比较过去六十多年的历史课程设置,为以后设置出更科学的历史课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