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林生地霉(Geotrichum sivicola)是地霉属新发现的一个种,是一种行无性繁殖产关节孢子的酵母。首次是从巴西果蝇和印度柞蚕幼虫身上分离出来[1]。2002年,我科从一位脓癣病人的皮损中首次分离出此菌[2],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Geotrichum sivicola。2005年,我科又从一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此菌[3]。说明林生地霉不仅可以感染人类,还可以导致系统感染。这两株林生地霉在菌落形态及基因序列上略有差异,在同一免疫状态下致病力方面无差别[4]。李秀丽等[2]对林生地霉的形态学、营养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皮肤感染的动物实验及毛发受侵实验对其致病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通过不同给药途径,给不同免疫状态下的昆明小鼠分别注射林生地霉及白念珠菌,通过观察实验小鼠的死亡率、2周内平均存活天数、脑组织的真菌逆培养阳性率及真菌负荷量的检测,一方面来探讨机体免疫状态及感染途径对林生地霉及白念珠菌系统感染的影响,另一方面来研究林生地霉与白念珠菌对脑组织致病力方面有无差别。方法:1系统性真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制作将我科冰箱保存的菌株常温复苏后,接种于昆明小鼠体内使其感染,解剖小鼠分离出恢复毒力的菌株。将分离出的菌株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分别通过皮下、腹腔及静脉接种于不同免疫状态的昆明小鼠体内。2小鼠生存状况及死亡情况的观察连续观察接种林生地霉及白念珠菌实验小鼠2周内的生存状况及死亡情况,并计算各组小鼠的死亡率及平均存活天数。3观察脑组织大体改变将分期处死的小鼠解剖,并在无菌条件下取其脑组织,观察是否肿大或萎缩、有无颜色改变及其表面有无脓性感染灶。4组织真菌逆培养无菌条件下将脑组织研碎后分别接种于试管培养基中,置于37℃温箱中培养,计数各组小鼠脑组织逆培养阳性数,观察其菌落形态以及菌丝和孢子的形态。5组织真菌负荷量测定无菌条件下取不同免疫状态不同接种途径下的小鼠脑组织,匀浆后分别进行平皿培养,计算脑组织的真菌负荷量。6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取接种林生地霉与白念珠菌菌株小鼠的脑组织,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脱水、透明、包埋、切片,进行HE和PAS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昆明小鼠感染后的生存状况不论是接种林生地霉还是白念珠菌的昆明小鼠,免疫正常小鼠其生活习性无明显改变。而皮下接种组小鼠背部接种部位均出现一结节。免疫抑制腹腔组及免疫抑制静脉组小鼠的进食量及饮水量明显减少,并逐渐消瘦。2昆明小鼠感染后的死亡情况免疫抑制腹腔组及免疫抑制静脉组在接种林生地霉或白念珠菌后均有小鼠死亡,其他组未出现小鼠死亡情况。接种不同菌种的免疫抑制腹腔组及免疫抑制静脉组小鼠的死亡率及平均存活天数与其它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它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免疫状态和接种途经下,白念珠菌与林生地霉比较,其小鼠死亡率及平均存活天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各脏器大体改变将感染后小鼠解剖后,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紫红色的肝脾肿大及呈白色、粉色的肺脏萎缩,腹腔接种组个别小鼠脏器还可见到粟粒大小脓肿。部分白念珠菌接种小鼠脑组织可见出血点及液化现象,其余各组小鼠脑组织未见明显变化。4真菌逆培养接种白念珠菌小鼠脑组织培养3天后可见真菌生长,其菌落形态及镜下形态与接种的菌株相同。免疫抑制皮下组小鼠逆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免疫抑制腹腔组及免疫抑制静脉组(P<0.05),后两组比较其小鼠脑组织逆培养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林生地霉小鼠脑组织逆培养均为阴性。5脑组织真菌负荷量接种白念珠菌的各组小鼠脑组织真菌负荷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组织病理学检查接种林生地霉小鼠脑组织HE染色中脑组织未见明显改变,PAS染色未找到真菌。接种白念珠菌小鼠脑组织HE染色中可见到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细胞及少量炎细胞,PAS染色中可见到紫红色菌丝。结论:1林生地霉与白念珠菌一样,其致病力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2小鼠的感染程度与接种途径相关,静脉途径较其他接种途径感染程度更重。3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白念珠菌可通过血脑屏障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林生地霉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