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动态X线成像分析年轻人及年长者颈椎过屈至过伸运动过程中各颈椎节段角度位移及活动度变化情况,测量颈椎曲度角及椎间隙高度比并进行比较,进而探讨相应测量参数对于早期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对象与方法:被检查者分为两组,甲组,即年轻组(年龄低于35岁):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为27.7±4.41岁;乙组,即年长组(年龄大于60岁):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为65.4±3.58岁。将北京嘉恒中自图像技术有限公司OK系列图像采集卡(2008系列)置于计算机中(lenovo,AMD E1-2500),计算机系统为windows XP系统,将岛津数字化胃肠机(D150LE-12)的图像输出端连于计算机上,在透视条件下连续采集被检查者颈椎从过屈至过伸位运动过程中的影像。并摄取颈椎标准侧位像。以上所记录图像均通过图像采集卡存储于计算机内。观测方法如下:①从1/2屈位至中立位、中立位至1/2伸位分别选取6幅图像,测量各颈椎节段角度位移,比较甲乙两组各颈椎节段角度位移在此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趋势;②计算1/2屈位至中立位、中立位至1/2伸位各颈椎节段平均活动度及各颈椎节段平均总活动度,并对两组被检查者进行比较;③标准侧位下测量颈椎曲度角,并对甲乙两组颈椎曲度角进行比较;④分别测量甲乙两组1/2屈位、中立位及1/2伸位时颈4/5及颈5/6椎间隙前份、中份及后份高度,并分别与颈5及颈6椎体中份的高度做比值,并对两组被检查者各比值进行比较。结果:①1/2屈位至中立位两组被检查者各颈椎节段角度位移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中立位至1/2伸位角度位移呈逐渐增大的趋势;②甲组颈椎各节段的角度位移在所观察的颈椎运动范围内呈大于乙组的趋势;从动态变化趋势图中看颈椎各节段伸位的角度位移较屈位的明显;③甲组1/2屈位至中立位各颈椎节段平均活动度及平均总活动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颈4/5为最大。乙组颈椎各节段平均活动度及平均总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甲、乙两组颈椎各节段平均活动度及平均总活动度比较仅颈4/5节段甲组大于乙组(P<0.05),余颈椎各节段平均活动度及平均总活动度两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⑤颈4/5节段仅在1/2伸位时两组被检查者椎间隙前、中份高度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5/6节段,椎间隙高度比除中立位椎间隙前、中份高度比无统计学差别外(P>0.05),余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⑥甲、乙两组曲度角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组曲度角大于乙组。结论:①颈椎的动态X线检查可以很好的评估颈椎各节段的运动情况。②用角度位移观察颈椎失稳时颈椎伸位更有意义。③年轻人颈椎角度位移大于年长者,以White法测量角度位移来判定颈椎失稳时,应考虑年龄因素。④年轻人颈椎屈伸运动过程中颈4/5节段活动度最大且与年长者有统计学差异,以颈椎活动度反应早期颈椎间盘退变时应关注颈4/5节段。⑤在动态观察的多处位置上年长者较年轻人颈5/6椎间隙变窄,颈5/6椎间隙的动态测量对评估颈椎早期退行性改变具有较大价值。⑥年轻人与年长者比较颈椎曲度角具有统计学差异,该角度可以用于评估颈椎早期退行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