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保卫战彰显了张巡、许远忠烈报国的事迹,官方与文人学者的提倡促使“双忠”信仰兴起。由于睢阳之战对江淮的保障作用及“双忠”二公事迹在东南地区的传播,本文的研究区域即以江淮和东南地区为中心。以“双忠”信仰在江淮与东南地区的历史演变为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之一,旨在研究“双忠”信仰在该区域的流变历程,分析唐至清代“双忠”信仰地域扩展的原因及影响。对不同历史时期官方、民间及道教不同信仰群体对该信仰内涵构建做一探讨,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双忠”祠庙的地域分布做一研究。自唐后期该信仰兴起,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历史阶段,该信仰的时空特色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唐代关于“双忠”二公的祭祀主要集中在作战战场睢阳地区。宋元时期官民祭祀促使该信仰内涵的转变,由唐代的忠臣祭祀转而具有厉鬼祭祀的特征,由于宋代道教的兴盛与发展,“双忠”也因自身事迹与英灵神的特质被纳入道教信仰体系,职司东岳。宋元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双忠”信仰向江淮与东南地区传播,但在宋元信仰的祭祀体系中,张巡祭祀一直占主流,这一态势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明代朱元璋在鄱阳湖的造神运动,张巡、许远也因此被正式纳入官方祀典,由于民间文学的塑造张巡面貌转变为斩鬼张真君,丰富了明代神魔小说与文学创作,江淮与东南地区的“双忠”祠庙也因为明代官民阶层不同信仰理念的塑造数量大大增加。清代“双忠”信仰在地域流变中产生新的特色,由于镇江的水运问题,张巡成为保护江淮地区航运的都天神。许远也随之具有水神之职。江西省是清代“双忠”祠庙分布最多的地区,由于鄱阳湖水患问题对江西漕运的影响,张巡被朝廷敕封为鄱阳湖水神,江西境内民间信仰的复杂性促使张巡信仰在该地区出现了与地方祠神张抃的混同。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宋元时期道教对“双忠”信仰的编纳,“双忠”信仰与道教关系的探究,以及清代张巡、许远信仰流变中出现的新面貌都天神,及江西境内张巡信仰与张抃信仰的地方化特色做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