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光学响应理论分析及电光性能优化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dou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是包含液晶和聚合物的两相体系。由于液晶材料特殊的光电各向异性特征,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可以对外加电场响应,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自由转换。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性能稳定,可制成大尺寸柔性器件,不仅在智能调光玻璃、光学调制器和柔性显示器等方面有诸多应用,而且在飞行器强光防护领域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是当前电驱动变色材料发展的重点。然而当前聚合物/液晶复合膜的对比度较低、光学调制波段较窄,妨碍了材料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聚合物/液晶复合膜对外场光学响应的理论研究发展较缓慢,对进一步优化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电光调制性能的指导作用有限。因此,如何更好地分析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光学响应机理,进而提升材料的电光调制性能是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发展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聚合诱导相分离的方法,通过与纳米粒子的复合,开发兼具高对比度和宽光学波段调制性的新型聚合物/液晶复合膜。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分为聚合物分散液晶和聚合物稳定液晶,首先分析了两种材料的光学响应特性。对于聚合物分散液晶,从外场自由能和弹性自由能对液晶微滴方向的影响入手,得到了液晶微滴有序参数与外场的关系函数,进而模拟出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有序参数随外场的变化情况。从热力学的角度分析聚合物稳定液晶对外场的响应行为,模拟液晶指向矢在外场下的分布。对光学响应特性的研究丰富了聚合物/液晶复合膜的理论体系,为材料电光调制性能的优化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然后通过胆甾相液晶的多种织构转换制备具有高对比度的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研究手性添加剂含量对聚合物/液晶复合膜电光性能的影响。电光测试结果显示,手性添加剂的最佳添加量为4wt%,该添加下的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开态透过率仅有3.2%,对比度达到了19.17。加入4wt%的手性添加剂后,聚合物稳定液晶的阈值电压大幅度下降,在开态透光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关态透光率下降了20%之多,对比度达到了14.41。基于胆甾相液晶的聚合物/液晶复合膜极大地提升了材料的电光性能。最后在聚合物分散液晶中掺杂具有紫外和红外光屏蔽特性的无机半导体纳米粒子氧化锡锑,制备具有宽光学波段调制性的聚合物分散液晶膜。纳米粒子的加入导致聚合物分散液晶阈值电压的下降,进一步优化了电光性能,提升了聚合物分散液晶膜的应用性。同时,在不影响可见光透过率的情况下,氧化锡锑的掺杂有效提升了聚合物分散液晶在红外波段的光学屏蔽效果,其中近红外屏蔽效果大幅度增加,平均透过率从28%下降至13%,最大处从~42%下降至15%。样品在中红外波段的透过率随着氧化锡锑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至一稳定值。本文采用掺杂的方法研制出了具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宽波段光学调制性的新型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
其他文献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行政文化重构的重点在于以人为本、契约管理.观念性行政文化重构的核心在于扩大民主、政务公开.规范性行政文化重构的关键在于诚实守信、科学决策.物质性
目的:利用正交设计实验对黄芩中黄芩苷醇提方法优化,研究黄芩苷乙醇回流提取工艺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运用正交设计法,以黄芩苷的含量为指标考察颗粒径数、溶剂乙醇浓度和提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人的
共产主义作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建立在“公共占有的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之上的。所有制经历了从劳动者个体私有制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再到个人所有制的一个否定
“三个代表”思想的时代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哲学内涵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特定的时变性与统一性;从理论特性上看,“三个代表”具有时代的先进性与人民性;从实践上看,“三个
单位冲激响应是信号与系统分析中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可以用来求解系统在任意激励作用下的零状态响应,而且还可以描述系统本身的特性,因此掌握其求解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对环境保护,土壤就是其中之一.重金属对土壤破坏性是非常大的,污染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会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文章从不同方面展开
当前,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日益增多,口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日渐凸显。然而在口译过程中,数字的信息密集度较高,往往给译员带来巨大困难,因此数字口译的训练也成为口译员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刚刚接触口译的新生来讲,如何针对数字口译困难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对于其口译学习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以初次接触口译的大二英语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为理论基础,从认知过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