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我国部分地区HIV-1耐药性毒株发生和流行的情况,评价河南省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初步探讨HIV-1 pol基因准种变异度和系统发生规律。 方法 以河南省、河北省和贵州省部分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和河南省部分接受抗病毒治疗3个月和6个月的艾滋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抗病毒治疗方案和服药依从性等情况。采集病人抗凝全血,测定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应用RT-PCR技术从血浆中扩增HIV-1 pol基因片段,登陆web站点http://hivdb.stanford.edu和http://hiv-web.lanl.gov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利用BioEdit、DNAClub、DNASTAR和Clustal x软件以及分子克隆技术进行HIV-1 pol基因准种变异度和系统发生情况的研究。所有结果经SPSS 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调查100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并采集抗凝全血标本(河南省45例、河北省10例和贵州省45例),完成pol基因序列扩增与基因型耐药性检测61例(河南省36例、河北省5例和贵州省2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均来自河南省,其治疗方案是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AZT+DDI+NVP),分别于抗病毒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调查118和166个病人并采集抗凝全血标本,完成pol基因序列扩增与基因型耐药性检测51例和83例。 接受抗病毒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的总体耐药率分别为43.1%(22/51)和48.2%(40/83),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但均显著高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时的13.1%(8/61)(P<0.01)。其中蛋白酶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率,在抗病毒治疗前后差别不显著(P>0.05);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率,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比未经抗病毒治疗时显著升高(P<0.01)。未经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对两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1.6%、9.8%和9.6%(1/61、5/51和8/83),其多重耐药谱主要为AZT+DDI+DLV+EFV+NVP;交叉耐药率分别为3.3%、29.4%和36.1%(2/61、15/51和30/83),主要发生在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造成对NVP耐药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