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能源资源消耗日益加剧,以加速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发展集成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双功能器件一体化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电致变色和超级电容器两者集成不仅能实现智能型能量存储电致变色器件的实际应用;还能实现可视化监测电容器电量的变化。为了实现集成化器件的实际应用,关键是获得兼具优异的电致变色和超级电容性能的电极材料。氧化镍基薄膜作为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高电致变色效率、低成本和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能源资源消耗日益加剧,以加速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发展集成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双功能器件一体化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电致变色和超级电容器两者集成不仅能实现智能型能量存储电致变色器件的实际应用;还能实现可视化监测电容器电量的变化。为了实现集成化器件的实际应用,关键是获得兼具优异的电致变色和超级电容性能的电极材料。氧化镍基薄膜作为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高电致变色效率、低成本和高理论比容量等优势,但仍存在响应时间慢和面积容量低等缺陷。基于此,本文通过纳米结构化、掺杂和复合等策略,构筑出具有高光学对比度、短响应时间及高面积容量的NiO基薄膜,并探索电致变色-超级电容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溶剂热法构筑出N掺杂NiO超薄纳米片薄膜电极。研究了反应溶剂、反应时间及煅烧温度对薄膜电致变色-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发现反应溶剂可以调控NiO薄膜的形貌,反应时间主要影响NiO薄膜的厚度,煅烧温度主要对NiO薄膜的晶体结构产生影响,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薄膜的透过率调节范围和面积容量。通过双功能性能对比得出以甲醇为溶剂,反应时间为4 h,煅烧温度为300℃所制备N掺杂NiO超薄纳米片薄膜电极展现出最优的电致变色-超级电容性能,该NiO薄膜的透过率调节范围为73%,着色时间为2.5 s,褪色时间为3.3 s;面积容量达到59.5 m F·cm-2。以此薄膜构筑非对称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器件,器件在不同电压下可以呈现从无色到黑色变化。采用Co离子掺杂的方法对NiO薄膜进行改性。通过调控Co离子的掺杂量以及反应温度来调控薄膜的结构及厚度进而调控薄膜电致变色-超级电容性能。当Co的质量掺杂量为5%,反应温度为120℃制备的Co掺杂NiO薄膜呈现最优的电致变色-超级电容性能。在630 nm波长处的光学调节范围为52%,在1000nm波长处的光学调节范围为57.5%;在0.4 m A·cm-2的电流密度下,面积容量可以达到88 m F·cm-2。以Co掺杂NiO薄膜为正电极,Fe2O3薄膜为负电极构筑非对称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器件,器件在电流密度为0.4 m A·cm-2的电流密度下,面积容量、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为10.8 m F·cm-2、3.84×10-3 m Wh·cm-2和0.10 m W·cm-2。串联两个器件,可以点亮两个LED灯,并且器件的颜色随着对外供能的进行从深棕色变为淡黄色。构筑出高性能的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则需要在保证高的光学调节范围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电极材料的面积容量。基于此,设计合成2D异质结构r GO/NiO复合薄膜。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加入可以增加NiO薄膜的晶面间距,和提高NiO的导电性,除此之外,石墨烯的引入还提高NiO薄膜的电化学比表面积、扩散动力学以及扩散系数,进而使薄膜呈现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5 m A·cm-2时,r GO/NiO薄膜的面积容量可以达到269 m F·cm-2,远高于此前双功能类文献报道)和电致变色性能(在630 nm处的光学调节范围达到53%)。为了考察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实际应用中的智能化能力,同步监测器件的电致变色和储能性能,发现在充电的过程中,r GO/NiO薄膜的颜色逐渐加深,透过率从初始(0 V)为45.8%下降到7.9%(充电到0.61 V),r GO/NiO薄膜逐渐褪色,当放电电压达到0 V时透过率达到初始状态,这说明r GO/NiO薄膜可以通过光学变化智能监测储能状态。对其进行1000次循环测试,薄膜面积容量保留率可达到100%,光学调节范围的保留率达到100%。
其他文献
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对目标观测的优势。ISAR系统得到观测目标的成像结果通常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根据成像结果提取到的特征信息可以辅助完成后续自动目标识别(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过程,因此ISAR成像在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随着雷达工作体
绝对节点坐标方法(ANCF,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自提出以来,因其适合于描述柔性体发生的大转动与大变形问题,在工程实际问题,特别是航空航天及车辆工程等领域中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中取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它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实现了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理论的整合,动力学方程非增量格式、质量阵定常、自动计入惯性力效应、任意刚体运动不产生非零应变
控制系统性能常受到不确定性和外界扰动的影响,相比于渐进控制,有限时间控制方法不仅具备更好的鲁棒性能和抗扰动性能,而且改善了系统的收敛性能,对其分析与综合是非线性控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Euler-Lagrange系统可描述卫星、无人机、机械臂等很多实际系统,对其开展有限时间控制的研究是高阶系统的理论基础。此外,控制系统常受到各种约束的限制,在设计中考虑饱和约束、预设性能约束、执行器故障等,对提升控
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定义了第五代移动网络(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的三大应用场景,其中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 Mobile Broadband,e MBB)场景对应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 Wave
薄壁管内高压成形已成为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制造轻量化结构件的主流技术。异形整体薄壁管件成形过程涉及拉-拉、拉-压应力状态以及因剪应力导致应力主轴与管的物理主轴不重合等复杂应力状态,同时管坯具有明显各向异性,使得成形过程变得异常复杂。而目前塑性变形行为和本构模型的研究局限于拉-拉应力状态的部分应力区间,导致数值模拟存在本征误差。为此,本文提出新的双轴应力可控加载及薄壁管纯剪切实验方法,对各向异性薄
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装机容量在电网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风电的高渗透率成为未来电网的必然趋势。在风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解决传统风电系统并网后的动态响应与谐波抑制能力差等难题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围绕着永磁直驱风电系统友好并网能力的提升,开展参与并网点动态响应和谐波抑制等风电接入电网稳定性核心问题及其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力求在理论层面揭示核心问题存在的机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
共融机器人可实现与作业环境、人和其它机器人自然交互,可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并协同作业,是当前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传统的电机、气缸等刚性驱动器难以满足共融机器人所需的人-机-环境安全交互的需求;由低模量柔性材料制成的柔性驱动器具有柔顺性好、自由度数无限、自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适合实现复杂的人-机-环境交互。目前常用的电活性聚合物、形状记忆材料、流体压力柔性驱动器等柔性驱动器具有与生物肌肉类似
随着人们对海洋开发的深入及智能设备的发展,无人水下航行器在水下环境勘探、设备监测、军事领域等方面逐渐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感知周围的环境,无人水下航行器需要一系列传感装置来为自身的导航提供相关信息。传统的传感方式如光学成像、声呐等存在一定的问题。光学成像在浑浊、能见度低的水域会失效。声呐存在着声呐盲区、自身发出的声波可能被其他设备捕捉到、高强度的声波会给水下生物带去危害等问题。此外,这些设备较重,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