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诸侯国实力的增强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增多,筑城高潮兴起,同时城市建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杨宽先生认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城城郭布局为“西城东郭”,许宏则认为“两城制”更为合理。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布局结构特点,诸侯国都城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魏都大梁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对大梁进行初步复原,进一步探索大梁城所具有的特点。魏迁都大梁时间主要有魏惠王四年、魏惠王六年、魏惠王九年、魏惠王二十九年、魏惠王三十一年以及魏惠王十八年六种说法,本文认为惠王六年更为合理。鸿沟的修建、桂陵之战等史事的记载,证明魏迁都大梁当在惠王十年之前。而按照古历法推算,六年迁都的观点更为合理,《七年大梁司寇绶戈》等考古资料则为其提供了实证,因此本文将魏迁都大梁时间定在魏惠王六年。魏国的东进战略以及国内形势导致迁都势在必行,大梁优越的自然条件是魏定都于此的重要因素。从魏国历史形势来看,惠王即位初年因和公中缓争夺君位,导致国内局势混乱,而招致韩、赵两国征伐。魏惠王为巩固自身势力以及掌握东部领土,意图迁都,推行东进战略。在地理环境上大梁位于魏国黄河以南,与赵都邯郸、韩都新郑形成一个三角形,使魏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韩、赵两国联合攻伐的劣势。魏国与齐、赵、韩、楚、秦五国接壤,大梁更是处于齐、赵、韩、楚四国的包围之中。虽为四战之地,却也是中原诸国利益的平衡板。当大梁被侵袭时其他诸侯国为使自身利益不受损必出手相救,这也是大梁作为魏国都城与其他诸侯国都城并存的重要因素。大梁南部、东部为中原小国,在此定都更加有利于魏国向外扩张领土。且大梁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农业基础良好,经济腹地广阔。大梁地处四战之地都城防御尤其重要,大梁城的城郭布局应是内城外郭的双城垣结构,这也是大梁周围小国都城普遍采取的城郭布局结构。本文利用文献资料讨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宫城位于大梁城的南部,内有丹宫、东宫等宫殿,是魏国统治者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政治性浓厚,并建有供魏王休憩娱乐的专门场地。此外还设有苑囿,内有池沼并建有高台建筑。既是魏国王室游戏宴饮之地,也是魏王接待外国来宾的重要场所。市场位于城北的夷门附近,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设有邸舍供来往商人存货、住宿,市中分肆陈列货物进行售卖。手工业作坊沿大梁城北的河道分布,分工细致,主要为钱币、礼器、兵器、农具等几大类,后三者由司寇负责监造。贵族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大梁城的西北部,平民居住区分布在在市场、夷门附近,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分布界限。此外宫城附近设有接待外来使者的馆驿,在大梁城北的河道两岸还设有旅舍以供商人等来往人员居住。郊区建设主要包括苑囿、墓葬区、军事城堡等。大梁城的周围分布有众多魏王室苑囿,大梁西部建有长城,沿线所设立的卷、酸枣等军事城堡成为重要的卫星城市,形成了以魏都大梁为核心的,长城、边境军事城堡为主体的军事防御体系。墓葬区位于城外,王室、贵族墓葬区主要分布于今黄河以北的辉县、卫辉市两地。大梁周边地势较高处有贵族墓葬分布,平民墓葬区则在大梁城的北部。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探讨魏国都城迁徙路线、迁都大梁的时间、原因的同时,利用文献资料对大梁城进行初步复原。并对大梁的郊区范围以及建设进行研究,探索大梁所具有的自身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