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震云是一位不断探索的作家。纵观他的创作,在经历了对现实生活的书写之后,又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描绘了一个“黑压压”的故乡历史。他以生活化的叙事倾向,记录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矛盾,借助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揭示了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表达了对现实的忧患和对历史的绝望。全文以刘震云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小说“矛盾叙事”的美学追求进行论述:第一章,在整体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设置的主要矛盾进行宏观整合。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身三个层面对文本中的矛盾进行归类,梳理这些矛盾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得与失、表与里、理想与现实等,刘震云总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他不厌其烦的挖掘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真实感。一部小说中设置大量的矛盾冲突既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矛盾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从小说中矛盾的设置来分析刘震云处理矛盾的方式与态度。他以滚雪球的方式累积矛盾,冲突由小变大,将还未解决的矛盾递进到新的矛盾中去,达到了“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的叙事效果。在设置矛盾的发展走向时,刘震云避免两极对立模式,有意淡化尖锐的矛盾冲突,寻找一种更接近日常生活规律的自然状态。在对矛盾的结局作处理时,他时常以模糊的态度回应,仅仅作不动声色的旁观,隐藏了主观价值判断,并且刻意回避严肃的处理矛盾,戏谑化的笔调使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朝着荒诞化的方向发展,一切结果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第三章,是本篇论文的重点,阐述刘震云小说“矛盾叙事”的美学意义。主要从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情感倾向以及价值立场几个层面进行论述。刘震云以平民视角塑造人物,一改“十七年”时期推崇的“英雄叙述”,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源于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甘于庸常,完全屈服于环境挤压,表现了处于矛盾纠葛中的普通人无力挣扎的现状。作者放弃了那种精心裁制的结构,将生活琐事如实的串联起来,故事大多以平面化、零碎化的形式展开,矛盾冲突缓和而散乱。情节的发展时常充满了随机性,矛盾的发展轨迹也往往充满了偶然性,形成了独有的叙事风格。生活中矛盾的复杂性也扰乱了刘震云对故乡的情感,故乡是他情感的触发点,其小说创作素材大部分来源于故乡,但他对故乡的感情又总是拒绝大于接受,刻意摆脱贵族式的还乡病。刘震云一切创作的源泉都源于生活,注重对生活的真实还原,体现了回归生活、回归真实的美学追求,同时突破生活层面,挖掘隐秘的人性,表达了他回归人性的价值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