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探讨英汉“中动构式(Middle Construction)”的句法、语义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理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发现这种构式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共性。 “中动”是具有普遍共性的、跨语言特性的语言现象。英汉中动构式是“中动”语义特性在英汉句法结构的体现。中动构式的本质特征包括:句法形式上表现为主动,语义层面上具有被动解读。从句法上讲,它的主语是中动词的域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动词通常携带副词或是情态动词的修饰成分。从语义上讲,英语中动句具有非事件性(non-eventivity)、类属性(genericity)、施动性(agentivity)以及情态概念(modality)等特征。汉语“中动构式”除具有这些特征外,还有事件性(eventivity)、状态性(stativity)的特征,这说明汉语中动构式有更大的能产性,因此中动句类型丰富,所受的制约条件(constraints)较之英语中动构式更少。本文还从转喻角度探讨了英、汉中动构式的构成理据及识解过程,认为构式之间的意义承继性(inheritance)和互动关系以及转喻压制(metonymic coercion)是中动构式生成与识解的认知理据。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对中动结构进行认知研究的意义和具体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概括有关文献对中动结构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动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简要提出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转喻理论、构式语法及其主要概念。 第四部分探讨英语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语义限制以及中动构式的认知理据即转喻压制。本文认为,中动结构的构成归因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象似性(iconicity),即句法结构所表达的关系与人们对被表达对象的认知结构之间有象似性关系;中动结构中的动词,通过转喻机制的作用,由表动作转为表动作行为方式,动词在“表动作到表动作行为方式”的转喻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状态化的过程,构式义压制词汇义,使表达事件的动词能进入表达非事件性的中动构式,从而生成“合法”中动句。 第五部分在论证汉语中动构式独立存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构成动因和机制。 第六部分对英、汉中动构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这种构式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共性。 第七部分总结了各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在为英汉中动结构提供一种认知解释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心理动词进入中动构式的矛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