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载与CFRP环向约束作用下混凝土锈胀分析模型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2001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是导致结构耐久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锈蚀产生的锈胀作用会使保护层过早开裂,保护层表面产生裂缝,裂缝有害介质提供通道,从而导致更严重的耐久性问题。而裂缝作为锈胀作用在保护层上产生的效应,容易获得,可直接通过表面的裂缝宽度,来评估结构中内部钢筋的锈蚀情况。此外实际结构发生锈蚀都在受力状态下,而持载必然对混凝土锈胀开裂有一定影响。同时实际锈蚀过程中保护层受到环向约束作用,为了尽可能模拟结构的实际锈蚀情况。本文将研究持载锈蚀、环向约束等因素对于混凝土锈胀过程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工作:(1)考虑到实际锈蚀过程中部分锈蚀产物流入锈胀裂缝,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提出新的简化的锈胀作用模型,采用等效周长假设对无环向约束下保护层开裂过程进行分析,并建立锈胀裂缝模型,用试验数据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提高保护层厚度保护层承载力提高,流入裂缝中锈蚀产物量增多,因此锈胀裂缝宽度减小,锈蚀电流是影响锈胀的主要因素。(2)考虑实际结构中钢筋锈蚀是在持载状态下发生的,根据粘结应力与混凝土环径向应力关系,提出新的持载简化作用,对持载作用下混凝土的锈胀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持载会对保护层造成初始损伤,因此持载锈蚀下保护层开裂时间提前,持载导致保护层提前开裂,不利于结构的耐久性。(3)考虑CFRP环向约束对混凝土锈胀过程的影响,利用弹塑性力学,建立了CFRP约束下的锈胀裂缝宽度模型,通过已有试验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不同的参数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CFRP环向约束有效提高混凝土承载力,减小裂缝宽度。
其他文献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H_2S)气体是极具危害的环境污染物,对工业、环境和人体都有较大危害。针对工业气体中H_2S脱除,近几年不少研究者开展了新型绿色离子液体脱硫剂的研发,并取得一些积极成果。其中咪唑类铁基离子液体([Bmim]FeCl_4,Fe-IL)因其属于非水相催化氧化脱除H_2S,能直接氧化H_2S制取硫磺,产生污水少,不易降解,其绿色脱硫本质受到研究者青睐。但纯的Fe-IL脱硫液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转型亟待解决,信贷融资的巨大压力随之而来。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地采取措施以缓解企业面临的信贷融资冲击,2017年10月,国务院
当前,各企业纷纷采用并购重组手段实现企业的外部创新,突破企业的发展瓶颈,并购重组日益受到各行各界的关注。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越来越多的事实,以及创业板发展越来越迅猛的情况,文章基于并购重组相关理论基础,着手研究影响企业并购重组后创新绩效的因素——企业间差异。本文中企业间差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即地区市场差异、规模差异以及知识程度差异。地区市场差异,随着企业所在的地区经济不同,开放水平不同,市
本论文研究了广西大瑶山地区不同产地的13份红曲米、不同发酵阶段的红曲米及不同发酵阶段的红糟酸(红曲制品)样品,进行了微生物菌种鉴定、发酵过程样挥发性物质检测、红曲霉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区域为基本单位来进行竞争和发展的方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京津冀发展一体化正是区
自然过程、工业和家庭活动产生的有机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处理有机废水的手段是当今首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处理有机废水的方法包括生物法、物理法和高级氧化法等。其中新型的高级氧化法由于效率高,反应速率快、彻底,操作简单等特点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得到广阔的应用。而高级氧化技术关键步骤是寻求高效稳定,环境友好型的催化剂。四氧化三锰(Mn3
柴油机排气颗粒为具有一定孔隙特征的含碳物质,在柴油机排气过程中,能够吸附废气中的水分、碳氢化合物等物质,对颗粒的几何尺度、微观形貌以及氧化特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对企业发展也至关重要。现代企业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在研发投入及其产出方面尤为关注。高管作为企业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创新产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高管对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企业的研发活动的介入方式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异质性企业高管需要选择合适的介入方式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本文将2011年至2015年上市公司的
随着工业全球化,生产制造企业纷纷追求高效生产,而金属切削加工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必须满足机械制造业的要求,因此提出了高性能切削技术。国外刀具厂商相继也研发和改进了
随着对石油资源的数十年开发,石油作为传统能源的同时也是第一大能源,全球储量依然丰富。经过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原油采收率依然不足40%,剩余将近70%的原油,无法通过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