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巴尔虎左旗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边境少数民族旗县,牧民仍保留着最为天然的放牧生活。近年来,由于其畜牧业经营方式简单粗放,经济效益过于低下,致使牧民的生活举步维艰,同时也带来了原生态文化现象消失和草原文化断裂的隐忧。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和社会统计资料,采用SWOT分析、定量评价模型等方法,结合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组织行为学等多个经济学分支的理论,分析了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不同畜牧业模式下的转型升级方式、构建了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模型、分析出各苏木镇应采取的转型升级模式及影响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显著因素,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一、对新巴尔虎左旗现有畜牧业格局的研究表明:新巴尔虎左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悠久的草地畜牧传统、毗邻蒙古俄罗斯的边疆优势,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面临生产成本高、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品牌效应、人力资源困乏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牧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对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二、对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SWOT分析结果表明: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要以生态保护为大的前提,在充分尊重牧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草地畜牧业的潜在价值,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建立原生态环境中的多元发展模式,并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和产业体系,从而实现牧区社会和谐、牧民增产增收、牧业高效优质和草地的生态平衡。与此相对应,提出家庭牧场、合作社、本地企业和资本市场三种转型升级模式。三、草地畜牧业三种转型升级模式的作用:家庭牧场模式具有贴近牧民传统生产生活,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草场合理流转,稳定增加牧民收入,转变牧民思想观念,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并具有保护原生态文化形态的作用;合作化生产模式具有解决草地畜牧业发展资金短缺,因地制宜地选择合作方向,降低生产成本,适度集中草地资源,实现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牧民的职业化水平,增强牧民生产与政府服务、市场信息、科技支持和社会的联系,发展本地社区,繁荣本土文化的作用;内生企业和资本市场模式具有加快资源商品化、吸引更多人才回到草原创业、促进城镇繁荣发展、更好的抵御外来风险、与牧民形成更好的利益连接、更好的融入资本市场等作用。四、三种转型升级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三种转型升级模式之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合作社通常是以家庭牧场为主体的联合,而家庭牧场与合作社模式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本积累与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从而为畜牧业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当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合作社也有可能解散为家庭牧场,牧业企业也可能回归到家庭牧场与合作社。并且,很可能一位牧民会在这三种模式中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五、建立了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每个苏木镇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综合水平,并为其选择了一种转型升级主导模式。另外,分析出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显著影响因素,得出其中17种因素是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