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多级布氧分段气化过程的氧化机理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生物质气化技术因其转化成本低、原料适应性强、气化产品的利用具有多样性等特点被认为是短期内具有商业化利用前景的技术之一,因而受到了广发的关注。目前,生物质气化中焦油含量高是制约其商业化利用的瓶颈,如何开发低焦油、高气化效率的生物质气化技术成为研究热点。针对根据国内外气化炉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本文分析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概括提出多级布氧分段气化工艺路线,通过氧气在生物质气化各阶段的合理分配实现生物质高效定向转化为低焦油气化气。为研究生物质有氧热解反应特征,采用TG-DSC-MS的方法对生物质三组分以及稻秆在不同氧气浓度气氛下的热解特性进行分析,获得不同组分的有氧热解反应失重特性、挥发分析出特性以及反应热特性。结果表明,氧气气氛提高了热解速率,使热解向低温区移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有氧热解生成较少的焦,而木质素形成生物质焦的骨架结构,使得有氧热解焦具有更加发达的孔隙结构。纤维素由惰性热解的吸热反应向有氧热解的放热反应过渡,其转捩点为3%O2。生物质有氧热解自维持所需的热量主要来自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有氧热解。同时,氧气气氛促进了CO,CO2,H2和CH4等小分子气体的生成。DRIFT结果表明氧气的加入促进了生物质相关官能团结构的演变,脂肪烃官能团加速脱离形成甲烷等烃类,同时热解残焦的芳香化程度加强。有氧气氛下获得的生物质焦气化活性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后续的气化反应的进行。为揭示生物质有氧热解反应的机理,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对纤维二糖在惰性气氛和氧气气氛下的热解反应路径进行了构建和计算,对不同反应路径各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和产物进行了优化,通过频率计算获得了各反应路径的势能坐标。结果表明,纤维素惰性热解是一个净吸热反应过程,主要是糖苷键的断裂、开环以及生成小分子产物过程中分子键的断裂引起的。O2分子能够与纤维素发生物理吸附,单分子吸附能约5.6kJ/mole,是典型的物理吸附态。在氧气气氛下纤维素的降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热引发的纤维素有氧热解的起始反应是纤维二糖的糖苷键的断裂,形成纤维素活性点位,进一步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吸附生成络合物,即氢过氧基结构。过氧基的断裂形成有氧热解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组分——内酯基结构,进一步形成羧基,是CO2生成的重要来源。另一种以氧气分子对纤维素进行直接氢提取引发的有氧热解过程仅需跨越较小的活化能垒,在低温下纤维素与氧气分子的反应更倾向于此过程。两种有氧热解引发机制均是放热反应过程,随着氧浓度增加,放热反应加强,是有氧热解阶段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揭示生物质热解焦油均相转化规律,采用自行搭建的管流反应器对焦油模型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均相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氧生物质热解初级焦油具有更强的反应活性。苯甲醚较愈创木酚裂解产生更多的萘等PAHs,由于双苯氧基结构的存在,愈创木酚的热裂解过程能够有效降低环戊二烯基的生成,进而抑制萘以及其他PAHs焦油的生成。糠醛等不含芳香环结构的初级焦油在热裂解过程能够通过C3/C4等路径合成苯环,进一步形成PAHs类焦油。愈创木酚和苯甲醚在氧气气氛下通过部分氧化可以得到有效的脱除转化,在热裂解条件下大量生成的苯、萘等焦油组分在部分氧化条件下得到有效抑制。针对部分氧化区易生成PAHs类焦油和炭黑这一问题,研究了生物质焦油均相转化机理,并对产物生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PAHs的形成和生长过程受多种机制控制,如HACA机理,脱氢环化机理和RSR机理等。惰性热裂解过程关键自由基是CH3和H,而在部分氧化过程中,OH,O2,HO2等自由基其主要作用。氧气的加入一方面通过氧化反应提高裂解温度,另一方面提供大量的含氧活性自由基,促进了焦油的裂解转化。Richter2机理能够较好的模拟典型焦油组分的均相转化过程。通过ROP分析,氧气分子及其他组分在部分氧化过程中主要在1s内反应完全并达到平衡,在焦油部分氧化过程中,氧气分子并不直接与焦油分子发生,而是与焦油初步裂解(一般是脱氢反应)生成的焦油组分自由基进行反应,分级部分氧化更有利于生物质焦油的脱除。为完整地描述生物质热解焦油均相转化过程,采用RMG和量子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现有的详细反应机理,建立了一套描述生物质热解焦油均相转化的详细反应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愈创木酚和糠醛等热解焦油的均相转化过程。也能够较好地描述真实焦油的均相转化。为提高气化还原区焦油的异相脱除和热解焦的气化效率,提出炭层布氧的方法。采用热棒反应器分析了氧气、生物质焦对焦油脱除的规律,包括对焦油的脱除效率、氧气对生物质焦微观结构的影响等,结果表明,生物质焦对PAHs类焦油的脱除具有选择性,而对甲苯等焦油脱除效率较低,而通过炭层布氧,甲苯与PAHs焦油都得到较好的脱除效率;700-800℃时,惰性气氛下生物质焦对焦油的脱除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积碳现象,加入适量的氧气能够在焦炭孔隙内部形成活性含氧自由基,抑制焦油的聚合,因而能够抑制生物质焦孔隙内部的积碳,焦炭与氧气能够协同脱除焦油。同时通过氧化放热,提高气化效率,降低灰渣含碳量。
其他文献
网络测量自从网络技术诞生之初就开始存在,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而如今云计算与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出现与蓬勃发展,使得云网络(Cloud Network)对网络架构、规模以及监控目标、手段都产生了如下的新的挑战:1)网络规模不断扩大;2)网络监控数据粒度多样化;3)网络虚拟化隐藏用户信息;4)云网络资源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新的网络架构和技术的出现,对于云计算环境的网络测量也提供了技术上的便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是医学成像中常用的影像诊断技术。近年来,小型化CT射线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让静止式CT的可行性和经济性逐渐明朗。所谓的静止式CT,是由多个分布式X射线源组成的CT结构,无需旋转就能采集到不同角度的投影数据。静止式CT有一些潜在的优点:首先,它能消除源或探测器在扫描过程中高速旋转带来的副作用,包括机械结构不稳定带来的图像质量下降以及采集投影过程中射线源移动引起的投影数据不匹配。其次
肿瘤对化疗的耐药是肿瘤复发和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治疗中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糖蛋白MUC1在人类70%肿瘤内异常高表达,且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然而MUC1导致化疗耐药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围绕MUC1在肿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我们以过表达MUC1的肿瘤细胞系为研究材料,利用沉默MUC1和过转MUC1及诱导耐药株的策略,发现MUC1在化疗耐药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信号和图像处理是一个关键技术,在医学,遥感,安全检查,通信等领域中有很多重要的应用.本文研究了其中三类问题的求解方法,涉及非凸建模,算法的设计,算法的收敛性分析和应用.第一类为l0正则化问题.图像在某些变换域中的系数和信号是稀疏的,可以用变量的0-范数,即非零元素个数,来惩罚稀疏性.那么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求解l0正则化模型.PIHT(proximal iterative hard
海绵是原始的低等多细胞动物,广泛栖息于热带、温带及极地海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复杂且丰度较高的微生物群落共生于海绵组织中,被认为是驱动海洋氮碳元素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但目前对于海绵共生体中活跃的氮碳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活跃状态所知甚少。鉴于海绵共生微生物种群复杂和难分离培养的特点,利用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海绵共生微生物中转录的氮碳循环功能基因,将有助于阐述海
多元复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区分Cn中的两个域是否是双全纯等价的。这里的域,指的是Cn中的连通的开集。在复平面的情形,上述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因为有黎曼映射定理:复平面中的非平凡的单连通的域是双全纯等价的[69]。但是当n大于一的时候情况复杂的多,因为Poincaré证明了多元复空间中的单位球和多圆盘不是双全纯等价的[54]。更一般的,Burns,Shnider,Wells[11]和Green
活性物质是一种由自驱动粒子组成的非平衡态体系,每个粒子通过消耗能量来实现自我驱动。活性物质系统不受限于诸如细致平衡条件或涨落耗散定理等热力学规则,因而会涌现出丰富复杂的动力学现象,例如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集群运动。集群运动分布于从菌群到鸟群的各个空间尺度,这样的系统通过粒子间的局域相互作用能够自发地形成大尺度的有序结构。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一直是软物质和非平衡统计物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论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主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掺杂对过渡金属硼化物及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理想强度的影响及极端高压对各种超硬碳结构及纳米碳结构材料的理想压缩强度的影响。文章最后利用我们近期改进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金刚石在极端高温高压下的拉伸、压缩及剪切强度,发现了一些与常温常压下截然不同的物理现象。第一,二章首先简单的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及理论
当前停车泊位在国内外大中城市属于较紧缺公共资源,尤其在中心城区高峰小时内往往超负荷运行,甚至处于超饱和状态。停车问题直接导致周边实时交通运行条件恶化,为搜寻可用泊位产生大量绕行交通量,消耗大量道路空间资源和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造成较为严重的交通环境污染,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停车诱导信息板(Parking Variable Message Sign,PVMS)是停车诱导信息系统(Parking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陆上及近海的资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种适应深海恶劣环境的浮式结构物不断涌现,而如何确保海上结构物及人员的安全成为了海洋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畸形波为代表的强非线性波浪可能给海上结构物带来极大的波浪载荷,是海上结构物安全的巨大威胁。本文围绕如何保障海洋结构物在恶劣海况中的安全这一命题,以畸形波、固定结构物、浮式平台系统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