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体阴用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的一部分,它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归纳出来的肝的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状态下,肝主藏血,血养肝,体得阴柔则用能阳刚;肝主疏泄,血归于肝,用行阳刚则体得阴柔。病理情况下,体阴失润失柔,可致用阳偏亢;用阳失温失达或相火亢盛易损及体阴而失柔润,二者相互影响。临床多见体阴越虚而用阳越亢,用阳过亢而更耗体阴。因此,“肝体阴用阳”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肝体阴用阳”本义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符合“肝体阴用阳”特性的治法之一—滋阴潜阳法在当今临床中应用的分析,总结出符合“肝体阴用阳”特性之滋阴潜阳法在当今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肯定其临床价值。论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溯源。通过整理和分析历代医家关于肝及体阴用阳的论述,探讨“肝体阴用阳”理论的发生背景,得出“肝体阴用阳”理论是通过将哲学的体用范畴移植到肝脏理论中来完成的。第二部分是“肝体阴用阳”的本义探讨。通过对哲学体用和历代医家关于肝体阴用阳的解释,系统总结出“肝体阴用阳”的四种含义。再针对目前医学界关于“肝体阴用阳”说法的争执,指出其争执的焦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肝体阴用阳”的临证意义进行研究。其中以“肝体阴用阳”理论为指导,分为确立治法、分析方剂配伍、医案举要三个部分。确立治法部分,首先通过整理历代医家之治肝法,然后得出在“肝体阴用阳”理论指导下的六种治法。方剂配伍部分,通过分析历代名方的配伍规律,得出符合“肝体阴用阳”特性配伍的药对,即柴胡与白芍的配伍。医案部分则是对上述内容的进一步补充。通过上述工作,总结出“肝体阴用阳”的理法方药,以冀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语和讨论。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整理,厘清了肝体阴用阳的源流以及其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得出符合“肝体阴用阳”特性的六种治肝法:养阴柔肝法、养血补肝法、疏肝理气法、滋阴潜阳法、清肝泻火法、潜镇平肝法。并通过对历代某些名方配伍的分析,得出符合肝体阴用阳特性的配伍药对,最后通过医案举要,进一步说明了“肝体阴用阳”理论在临证中的应用。研究中医理论,应归源纳流,以历史唯物观为出发点,全面分析不同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意义,并从临床实际出发,全面论述中医理论的指导意义,切实为提高临床疗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