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他们思想开阔,乐于进取,自我实现愿望强烈,另一方面他们却不关心国家政治,社会情感淡漠,凸显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届学者的关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本论文试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这一责任意识更为细微的领域作为研究载体,从责任的起源与发展理论出发,在整合历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概念与具体构成,并通过直接的调查问卷与笔者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试从教育者与大学生互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以教育人、培养人为核心目标,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具体路径。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论文结合责任的起源与发展理论与学界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定义,整合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内涵,并对阐述社会责任意识概念的理论依据——责任的起源与发展理论的三个理论作一简要介绍,以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本质做一个更详尽和深入的了解。其次,本论文结合社会责任意识的概念和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初步界定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构成:国家忠诚意识、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社会问题关注意识、公共危机责任担当意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各个构成的具体指标进行了浅层次地解构,以为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奠定基础。再次,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概念和具体构成做出相关阐明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设计的调查问卷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做了一次归纳总结。据对调查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要存在社会关爱意识较弱,社会情感相对淡漠、社会服务意识主体性不强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从学生主体、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做了简要分析。本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充分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基于此提出有针对性解决途径和措施。故论文最后一部分即在前文概括、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具体路径做了思考,提出一些建议性、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建设有所补充,达到高校教育人、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本论文的主要理论研究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主要采取的是文献分析法及问卷调查法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概括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具体构成,具有具体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