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这一词汇,是经由日本学者翻译后传入中国。当西方哲学传入中国时,前辈先生就意识到中国也有自己的哲学,谢无量著《中国哲学史》,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为以后《中国哲学史》之撰写奠定格式的“开山之作”。而当时的中国哲学,只是停留在“有依据的模糊认知”阶段。到了今天,我们不能停留于模糊的认知,不能只是比照着西方哲学史的脉络来梳理先贤留下来的中国哲学。时代已经提出了更新哲学观念的要求,而哲学观念的进步一定是各种不同形态哲学不断比较出的结果。通过比较与扬弃,我们的哲学观念应当更加地清晰起来。本论文共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论题进行说明:第一部分:运用历史与逻辑相同一的原理,对近代以来哲学比较的形成以及确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时间演化为线索,以人物、思想逐层推进为理路,概述了哲学比较的发生、展开、进一步完善,以及马克思哲学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历史地参与进来,试图完整地呈现中西(马)哲学比较研究的全过程。第二部分: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为指导,根据大量原始资料,以中西马哲学比较研究为对象,对其比较历史中所运用的方法进行概括,提炼出以“合法性”为中介的比较研究、以“概念”为中介的比较研究和以“价值”为中介的比较研究三大方法系统,并对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行分析,揭示其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与特殊性。第三部分:阐明近代以来中西马哲学比较的理论价值及其现实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宗旨,深入开发中西马哲学的比较、沟通对中国哲学创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现实的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意义及其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