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绵延几千年历史。译者作为翻践的主体,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肩负着传递源语信息、解释源语与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重任。然而纵观中西方翻译史,传统翻译研究对译者的研究始终处于边缘。随着翻译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译者逐渐进行着从“隐身”到“显身”,从“幕后”到“台前”的角色转变。译者的显身显然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翻译理论家及翻践家的贡献密不可分。本文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的理论为引导,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三个英译本,即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36年译本,威廉·莱尔(WilliamA.Lyell)1990年译本和茱莉亚·罗威尔(JuliaLovell,中文名蓝诗玲)2009年译本进行个案分析,从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等角度详细论证译者的显身在鲁迅作品外译中的体现。劳伦斯·韦努蒂倡导异化翻译理论,提出译者通过采用异化的翻译,不仅可以体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而且使译者的地位在翻译活动中得到凸显。韦努蒂受解构主义和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在当代后殖民主义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了施莱尔马赫的理论。他的异化翻译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提高翻译文学在英语世界中的地位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人们评论、赏析译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通过比较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鲁迅小说孔乙己》的英译本,试图三个层面的研究价值,第一,从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大范畴中,通过分析和评价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使人们对鲁迅思想和作品在世界文学和文化中的经典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为现代中国学的学科建设增加研究素材。第二,在中国文化内部,置身于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在主流文化中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通过重读鲁迅作品并对其经典作品的英译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反省和干预中国当代主流文化。第三,在翻译研究领域,通过观察不同译者针对同一原作在不同翻译环境下产生的翻译作品,分析译者针对特定的翻译问题采取不同解决方案的原因,并在译作中找寻译者的踪迹,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中显身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