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秦岭林区油松、锐齿栎次生林分布广泛的地区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进行森林抚育经营活动,并进行固定样地的设置,于2014年对2种林型样地进行复测,主要测量因子为林分结构、林分生产力、枯落物涵养水源能力、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4个方面19个指标,进行油松次生林抚育强度的评价与决策和油松、锐齿栎次生林抚育效果的评价,并进行了秦岭林区锐齿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单目标决策表明,15%抚育强度在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方面效果最佳;25%抚育强度在提高林分涵养水源能力与增加林分生物多样性方面效果最佳;与未抚育林分相比,5%抚育强度效果不明显。多目标决策表明,秦岭林区油松次生林的最佳抚育强度为15%抚育强度,它既能优化林分结构,减小林木个体竞争,又能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稳定性,促进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和林内生物多样性的稳步提高,优于25%抚育强度、5%抚育强度和未抚育的林分。秦岭林区油松次生林的抚育强度应设置在15%为宜。确定秦岭南坡油松次生林合理抚育强度,为其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秦岭林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在旬阳坝、火地塘、新矿3个林场设置32块样地,并进行了弱度、中度和强度抚育,同时设置对照样地(未抚育),不同抚育强度样地各8块。间伐4年后,在全面分析不同抚育强度对其林分结构、林分生产力、水源涵养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基础上,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进行单目标和多目标决策。2.调查的36个油松次生林抚育样地中,无不健康样地;22%的样地处于亚健康状态;67%的样地处于健康状态;11%的样地处于优质状态。通过分析主导因子得出:提高混交度是促进秦岭油松次生林健康发育的必要手段;油松次生林的抚育强度不宜过大;对油松次生林的经营中不宜采用砍灌这一经营手段。3.通过对抚育3年后的锐齿栎次生林现状调查,在全面分析抚育对其林分结构、林分生产力、水源涵养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基础上,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秦岭油松次生林抚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的25个抚育样地中,无疾病样地;20%的样地处于亚健康状态;68%的样地处于健康状态;12%的样地处于优质状态。4.阴坡锐齿栎种群聚集程度高于阳坡;两种坡向种群各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从幼树到大树均呈现出聚集到随机甚至均匀分布的规律;不同坡向种群各发育阶段间关联性不同,阳坡各发育阶段间呈一定的正相关,而阴坡呈一定的负相关;阳坡中,山杨与锐齿栎种群分布呈一定正相关,灯台树、鹅耳枥与其呈一定负相关,在阴坡,山杨、漆树与锐齿栎呈一定正相关,灯台树、青榨槭、鹅耳枥与其呈一定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目前,阳坡锐齿栎种群结构较好,种内、种间竞争不激烈,而阴坡种群不仅受种间竞争的影响,同样受到种内竞争的制约,最终导致其林分结构较差,更新不良,从长远上看,适当疏伐可以增加林内透光性,有益于促进种群的更新与稳定。